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格调

亦诗亦画:米修与木心

素未谋面的二人有着怎样对话

  引言:1933年,青年米修造访中国,到过上海。87年后,他的画又来到这座城。1948年,青年木心盼望留法,未如愿,此后便在诗中写巴黎。“米修与木心”展于9月9日至10月1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并于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乌镇木心美术馆。展品包括两位作者近50件画作,以及各自的诗集。这是20世纪重要的法国诗人及现代主义画家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1899-1984)画作首次在中国展示,也是中国画家与诗人木心(1927-2011)画作在上海首次展示,呈现了二人内在关联和迥异之处,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确实没有想到,他能以这样一种方式而来,一种最佳方式,一种他本人也应当最能接受的方式:在与一位他的中国“同类”的关照与对话中。正如董强所说,木心与米修究竟是否同类?同样的敏锐与细腻,让陈丹青先生看到了这两人世界的交集——因各自想象世界之博大而交集,因东西方相向而行而交集。

  在“米修与木心”展的开幕式上,众多木心的好友齐聚一堂,像是赴一场诗与画的约定。法兰西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柯梅燕,法兰西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展览中方策展人董强,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策展人、本次展览法方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先生通过视频向大家讲诉了这次展览是想象世界的相遇。

  陈丹青致辞中特别感谢了此次特地赶来观展的木心50年前的老朋友们:“乌镇木心美术馆办公室的小朋友,今天倾巢出动,跟着我们的余书记,来大上海赶庙会。我的老父亲,我小时候的许多好朋友,也都赶过来。上海话叫做轧闹猛。我们来赶什么庙会呢?我们想看看木心刚刚交到的新朋友,亨利·米修先生。1933年,米修来过上海,回去后,从此自称是个中国的野蛮人。87年后,这位野蛮人专门来到上海。找到上海的老克勒孙牧心先生,共同办一回展览。这位孙牧心呢,大家知道,他本事很大。从1946-1982年,他在上海待了整整36年,36年间,他竟然从没在上海办过一分钟展览。2011年,木心走了,一辈子的作品全部存在小小的美术馆。没想到5年前,有个法国人弗朗索瓦·米肖,就是刚才大家在视频里看见的家伙,忽然说,我们法兰西的亨利·米修也是诗人,也是画家,他应该和你们的木心一起办个展览。我们当然很开心,筹备4年多,就有了今天的大庙会。”

  开幕当天下午举办的论坛,亦是看点十足,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在论坛现场一幕幕地放映。首先董强强调虽然观众对米修尚不熟悉,但后者曾在上世纪30年代来过上海。米修的亚洲之行不但使他写出了奠定作家身份的作品《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也促使他在中国美学的影响下开始采用中国墨、色粉或水彩开始绘画创作。艺术史学者菲利普·杰奎琳先生多年来做了许多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他谈及本次展览的意义,认为当下的研究像拼图一样不断填充既有的文化图景,从怀旧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陈丹青则从自己布展时的感受出发,分析两位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处理方式。在他看来,米修刻意回避欧洲文脉给他的记忆,而木心则尝试通过不同工具表达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记忆。谈及二人的生平经历,他认为米修比木心更加幸运,前者在青少年和中年时经历了法国文化的辉煌年代,而后者则在劳改和工艺美术设计厂中隐藏自身直到出国为止。由此,二者相比,米修对自己的文明记忆的拒绝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姿态,而木心则像罪犯一样在守护他的小房间里那一点点艺术,这种对比也使得本次展览中二者的并置十分有趣。

  虽然米修与木心彼此并不知道,却同样拥有特异的禀赋与经历,践行着亦诗亦画的生涯。1899年,米修出生于比利时纳姆尔城,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流离失所。1927年,木心出生于中国乌镇,青壮年时期深受压抑与迫害。绘画与诗作,是两位天才救赎内心的方式,得以从乱世苦难中抽离,遨游“内在世界”。

  对于米修而言,文学与绘画皆基于他的自学,并在其一生之中始终并行。其绘画作品游走于具象与抽象艺术的临界之处,他调动人形符号描绘出流动、群组、运动、身体、面孔,透过不稳定和模糊不清的轮廓时隐时现。米修声称“诗是驱魔工具”、“文学助人生活”,他的诗作,诙谐怪诞,他的涂鸦画作,指向极度自主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他酷爱东方文化,曾于上世纪30年代泛游亚洲,极度迷恋中国的书法、水墨和戏剧。他坦承自己前往中国并非寻觅异国情调,而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渴望获得一种新的观照、新的语言。

  上世纪40年代就学上海艺专的木心,则毕生向往整个欧罗巴文化,在诗中徜徉巴黎,在默默无闻的漫长岁月中,保持诗学与绘画的世界主义。木心的狱中笔记和微型转印画风景系列,摆脱传统水墨媒介,直取宋元绘画的致精微而广大的境界。

  在本次展览中,两位“流动的灵魂”停下脚步,在新世纪的上海,彼此相遇。董强认为:“观看米修与木心,重新阅读木心与米修,其实是试图回答一个迫切的问题:在一个高科技几乎碾压一切的互联、物联、智联的世界里,人是否还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哪怕小到微乎其微。”

  “据说米修害羞而耿介,不喜欢公布他的肖像照片,他的手部的照片,于是成为本次展览的图像设计。木心同样耿介而害羞,正好,他有一幅双手交拢的照片,移进展厅墙面后,似乎等着米修。这真是想不到的事情。”陈丹青说,“照中国的说法,这都是缘分——在中法两国之间,在巴黎与上海之间,在木心与米修之间,在诗与画之间。”


美术报 格调 00020 素未谋面的二人有着怎样对话 2020-09-12 美术报2020-09-1200012;21368997 2 2020年09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