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时评

“笔墨当随时代”
也谈漫画赛事

  也许是自身从事动漫策展的原因,关于漫画赛事的评论文章还是比较关注的。最近一篇《漫谈漫画赛事》小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此文开篇提出“造成今天漫画式微的原因还是漫画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体察不够深入和背后某种文化的缺失,在喧嚣浮躁土壤上出来的作品无法达到沁人心脾和润物无声的艺术功效。”这句话看似文绉绉,实则暴露出作者对漫画这一艺术样式以及行业现状的不了解。

  所谓式微,指的是某一事物由兴盛而衰落的状况。但凡有漫画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漫画发展在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都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时刻,而第三次的高潮无疑是新时代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说前两次的辉煌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话,那么现行的漫画创作则是文化自信和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比如在当下新冠疫情爆发的境况下,全国的漫画家们自发拿起画笔,图文并茂地创作了一幅幅带有科普性、宣传性、歌颂式的抗疫作品,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页面纷纷转载报导。漫画“式微”之说又从何而来呢?漫画不是“式微”,而是借助新的传播方式更加发达和丰富了。此外,文中也有一些史实的硬伤,如把漫画大师“张仃”写成“张丁”。

  该展览具体展览时间为11月18日,也就是说尚未开幕,而在该作者这里怎么就落下帷幕了呢?为此,笔者曾专门咨询了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信息也是尚未开幕。这些事实的“出入”,反映出的问题是作者对漫画界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诚然,该作者对这一赛事是失望的,原因是获奖作品是“一溜儿‘猪’主题,读来不免令人扫兴”。这个令人扫兴,应该是令该作者扫兴吧?在漫画史上,漫画家组织专题画牛、画马、画龙、画幻想的先例,屡见不鲜,黄尧在1936年《牛头漫画》创刊时,曾面向全国组织画牛的漫画;1937年《上海漫画》第9期曾以乌龟为主题,刊发了《龟故事专号》为新年开篇之作,传为佳话。著名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在下放劳动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猪题材漫画,为后人津津乐道。即便是该项赛事是由一家养猪企业赞助的,又怎能臆测创作者是“谄媚”呢?需要明确的是,漫画不是只有讽刺和批判,也兼具讴歌和赞扬的功能,在漫画家笔端,无有不可入画者。

  在中国艺术史上,人们为了祈福禳灾,经常采取谐音的形式进行艺术化创造,如“蝠”同“福”,“鹿”通“禄”等,将“猪”与丰收、祝福等想象联系起来进行创作也是常有的事。因此,一家养猪企业为了提升企业文化,委托专业的漫画机构,举办命题式创作无可厚非,不应简单地理解成“严重束缚创作思路”。命题创作,本来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有限的笔触中塑造出无限的笔意。

  本届漫画比赛,是当代漫画发展的一次个案,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的探索和尝试。笼统地用艺术创作规律来评价是不专业的。当代策展已不同于以往,中肯地说,展览越来越倾向于专题化、主体化,甚至小众化,这就要求策展人在主题的把握和展品的选择上必须恪守一定的标准,甚至就是单一的标准。无论作品技巧多高,只要不符合展览思路,照样淘汰。简而言之,在“内容为王”的短时期内,大杂烩式的展览已经不合时宜。

  新的时代,需要更多具有新鲜血液的策展人,当然也需要更为专业的时评人充实到学术主持这个队伍中来,但实际的境况是,一个展览下来,学术主持只是一个主持,不能在展览的学术上发挥其充分的作用,简而言之,专业的艺术评论实在是凤毛麟角。漫画要发展,需自然要有更为专业评论家脱颖而出。他们从历史的角度,紧扣时代的脉搏,为漫画的发展指明出路和方向,而不是以飘乎的指点,因既落不到实处,又令人找不到方向。

  画有定理,但无定法,艺术多元化已是现实存在。今天的艺术和策展,本身就是见仁见智,只要是积极的,正面的,能够策划一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展览,其社会意义便是值得肯定的,每一场艺术展览,每一件美术作品未必一定要承载所谓的神圣的艺术使命,抑或是深厚的美学哲理。


美术报 时评 00005 “笔墨当随时代”
也谈漫画赛事
2020-11-14 21661843 2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