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格调

文章导航

为何这些作品出类拔萃?

品读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中的“佼佼者”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记录着艺术与技术、社会与人文演进的脉络发展,也见证着一代代设计师的成长,是全球化视域下视觉叙事结构从技术表现层面到深层结构的审美与观念转变的重要缩影。去年11月底至今年的1月3日,“2021第十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CIPB)在天目里游牧画廊(杭州)展出。本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联合承办,旨在呈现全球海报设计的多元发展与创新探索,以此推动国际平面设计领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双年展中带有许多中国美术学院特殊的色彩,这无外乎象征着一种传承性。如今已经是十八年来的第十届,我们一直都在,依旧保持得很完整。双年展有着中国美术学院的烙印、家族的烙印,这与血缘无关。我们一直是一个大家庭,从不计较,只是前仆后继。对于一个有宗旨的比赛活动来说,这种家族感是尤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在展览开幕致辞中表示:“海报展其实很难做,策划展览更是不容易,几百张海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思想含义,它们通过展览聚拢在一起。如何保证一个观念至上并且拥有一个共同观念的群体始终不变,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克服诸多不易,举办到了第十届,这是我引以为傲的事。因为我们将策展的思维进行转换,并使它超越了原本的观念,一直坚持做了下去!”

  “尽管海报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海报仍然是设计师最热衷的设计媒介,它是最自由、最富探索性,最能施展设计师的才华,也最像艺术家一样释放个性的创造,所以在历史上把海报创作者称为海报艺术家。一张纸上集合了设计师孜孜不倦的自我探索,也体现着时代审美和设计师的观念、创意和主张,”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毕学锋在前言中表示:“今天,我们也意识到海报作为传统媒介存在的局限,尽管海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多元迭代,给各国海报年展带来了反思,例如:动态媒介在不断侵蚀着传统纸媒,从油墨印刷的张贴传播方式迈向RGB屏显自媒体式传播,信息媒介的发展给海报增添了可能性还是逼上了绝路?屏的时代,海报存在的意义何在?如何梳理海报背后不变的价值以及海报的作用?都成为我们未来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CIPB)于2003年创办于中国杭州西子湖畔,是中国最高规格的海报设计竞赛,也是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备受关注的海报类竞赛和展览之一。迄今为止,共收到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超过数万件海报作品。本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共收到39个国家与地区的1636名设计师的5872件作品。展览共展出获奖作品百余件,涉及文化海报、公益海报、商业海报三大类别。

  海报所呈现出来的累积叠加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受上的冲击与震撼,也是跨越18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更是数万件作品背后的设计观念与思想表达。从参展作品看,欧洲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落地性,中国因为缺少海报张贴的环境,作品普遍是设计师具有自我探索性的创作,体现了中国海报设计师特有的创作生态,形成了学术价值高于社会传播价值的特点。

  在经过终评阶段的激烈角逐后,终评评审团:韩绪(中国,评审主席)、Daniel Wiesmann(德国)、刘治治(中国)、刘钊(中国)、Martin Kerschbaumer(意大利)、Robert Radziejewski(德国)、Thomas Kronbichler(意大利)、Toan Vu-Huu(法国)及王粤飞(中国),9位国际评审从120件入选作品中分别评选出了全场大奖1件,金奖3件,银奖5件,铜奖8件,及评审奖5件。

  正如本届双年展视觉形象主题“奔流不息(Keep Flowing)”,以多维视角和海报截面的观察方式,表现双年展的成果积累和汇聚的平台,犹如一条长河,是向前奔流的状态,是潮涌激荡的能量,是全新的时代风貌,寓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报在此汇聚交流,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不同的设计观念的汇集,是碰撞进而迸发的能量场。

  (下转第21版)


美术报 格调 00020 为何这些作品出类拔萃? 2022-01-08 美术报2022-01-0800010 2 2022年0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