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美育

文章导航

国之华光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学术研讨会侧记

  江南初冬,别样风韵。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日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社会进步和对外学术交流的促进下,学术成果日见繁荣,研究队伍日益壮大。随着研究的推进,新问题、新方法、新史料迭现,使这一领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由美术教育系发展而来,一贯注重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缘此,组织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邀请该领域国内外24位教授专家学者参与研讨线上线下发言,反思现状,探讨方法,分析问题,分享成果,展望未来。

  中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走过了从学堂教育到师范教育,到专业学术教育,经历过几个时代,都折射出中国艺术教育的一段历史,通过今天的回忆可以回望历史以及艺术教育在新时期下未来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

  / 曲折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

  中国美院孔令伟教授认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历史是曲折的,它是在各种观念的驱动下,在中与西,古与今之间反复纠缠的历史,或是不中不西、是一段不古不今的历史,也就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的现代艺术与西方的现代艺术不同,分类标准不同,现代性审美评判标准也不同,主要是分类标准以及判断方式与中国自身的现代艺术传统不一致。现代传统既中既西,既古既今,同时不中不西,不古不今,无法用统一的价值标准进行评判。说明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特殊的气质。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艺术与视觉文化史系副教授刘宓亚博士阐述3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中,很多关于裸体艺术的争论也是围绕上述区别展开的,从刘海粟的裸体模特风波,到潘玉良的裸体自画像被泼墨,艺术家们执意推广裸体艺术,但有些观众无论如何看到的是暴露的可耻的人体。并以1934年导演孙瑜的一部国产片《大路》展开探讨,30年代电影中的裸体作为民国美术教育人体写生争论的一个后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对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梳理了一个框架,希望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以历史研究的态度研究历史。

  / 美术教育家的基因养成 /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汪涤表示,从大夏大学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认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中所受到的非学科因素的影响。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就广东国画研究会与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广东现代美术教育或国画教育的影响,呈现的面貌是结社、出版自由的时代,艺术家群体按照个人学术上、艺术上的兴趣自由组合,这样一种活力在民国时期,甚至在战乱时期还保持着,这在今天来看是非常可贵的一种气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李若晴就鼎湖山与岭南画派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建立展开讨论,发言中用三个问题探讨贯穿了她讲的题目:一、鼎湖山有何特别之处,得以吸引高剑父等岭南画派画家的行履?二、鼎湖山于高剑父等人的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构产生何种影响?三、高剑父及其弟子如何通过鼎湖山题材的写生创作,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进而产生覆盖性的影响?在岭南画派的创作中,与鼎湖山有着很深的关系,具体有很多可以继续谈的话题,还有有待深入的探讨。美术教育研究所主任王来阳教授以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家的基因养成——潘天寿为例,来讲艺术教育家的养成。美术教育家基因的养成不仅是学问和技艺,同时也是独立精神的养成。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沈临枫以李树化为核心个案展开讨论的音画关联,发言中将关注点拓展至二人治下的国立艺专思想活跃的期刊中的音乐部分。从音乐观念、教学空间、演出行动三个方面来探究美术学院中音乐的教学形态与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华天雪分享《尚付阙如:关于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的“第八分班”时期》,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通过一些小切口,如徐悲鸿,如四五十年代的中央美院,给我们还原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美术教育一个错综迷离的历史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文甲讲到在中国目前雕塑教育中,从学科体系构建、雕塑观念理解以及体系的思考,从学理讲到学术深度上有广度,有理有据的阐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曹庆晖对滑田友的雕塑起步展开调查和分析,其中也兼及对早期代表作《陈散原像》是写生还是临仿的再讨论。让与会者感受到民国教育当中,特别是艺术教育当中,特别是以个案图像的方式,通过滑田友审美趋向的获得,从文化语境谈如何育人。

  / 从画院和美院看中国画教学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分享《从画院和美院看国画教学》,从画院和美院看中国画教育,其实这是中国画教育的中国特色,因为从学院派的教育体系相对来说是学科班级课程分段,而上海有一个阶段没有比较完整的学院派教学。他谈到这段历史过程中中国画画院连环画培训班对国画教育起到的作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在《现代美术教育史视域下中国画教育的“通”与“专”》发言中提到,从大学这样一个体制和规模来看教学,特别来看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从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角度,从一个美术学院的历史和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个研究,我们会对中国画教学分科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逐渐在摸索属于中国画教学自身的规律,属于中国美术教育自身的新旧转化和传统到当代的转化规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华军分享《杜威访华对民国艺术教育的影响考察》中我们要抓住杜威哲学的根本,就是经验的潜在性,使得我们可以超越现象世界而创造另外一种可能的现实世界,从而对社会的改造带来可能性的希望。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翁震宇分享《从杜威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观探悉》。从历史是逻辑的起点这样的思考方式来简要梳理了陶行知和杜威,陶行知在美国的求学经历,还有他跟杜威从校的交叉点来研究陶行知在教育理念上怎样来继承杜威的学术思想,从做上教,在做上学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他们不同的一种切入,对学术上的思考,特别陶行知在杜威经验的基础上怎么寻找中国的方法和中国的经验,在那个年代很有高度的教育践行基础。

  / 近现代的社会美育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师冯逾分享《国立艺专西迁时期(1937-1946)的社会美育》。从国立艺专西迁凸显出社会美育,校史研究中以教育为主体迁入到校史研究中,以校领导的升迁、校际之间的分分合合中谈到美育,及期间的制度,来分享和思考今天的社会美育。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刘潇分享《建制与养成——1930-1948天津市立美术馆与21世纪中国公立美术馆机制与美育工作比较研究》刘潇老师从民初天津国立美术馆出发梳理了天津国立美术馆严智开的历史和背景,结合当代两个最好的地方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行政管理的模块,从它们自身艺术管理出发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比对。分享给与会者一段详细的历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蒋英《“上海素描”的源与流——以阿尔茫·加什涅的《写给所有人的素描》为观察中心围绕以下三点进行:1.法国素描教材的引进。2.土山湾师徒的改编。3.哈定的借鉴与融合。整个汇报中如何把西方优秀传统的内容跟中国的一些文化,包括国情进行结合或者进行一些整理这样一个信息。

  / 追寻对艺术学习最初的原点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王犁《激越年代的努力——1949-1976中国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发言,用风趣的语言让大家了解那个时期的真实,把中国美术学院一段校史,尤其针对素描传统基础性的教学,从对苏联素描的想象到有自己的留学生回国教学,在激越的年代,艺术院校的教师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繁重的社会实践中,仍然会以个体的身份见缝插针地留下那个时代的绘画作品,就像那个时代《人民日报》刊文《多画速写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分享《从吴永良作品看“浙派人物画”的教学》。她谈到艺术教育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同时看到在教育教学当中,美术教育之路的自然状态,作为为师者要有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教育当中面临的困境,或者是这时代语境的变迁,我们要追寻对艺术学习最初的原点,包括价值观以及一种开放性,现实主义不仅仅是风格,也不能成为一个风格,它应该是一种态度,是对现实的关照。


美术报 美育 00013 国之华光 2022-01-08 美术报2022-01-0800010;23603305 2 2022年0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