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格调

数字艺术展: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变与不变

■施涵予

  你几乎已经找不到一个没有加入“元宇宙”赛道的领域,也很难说出有什么行业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毫无改变。数字的时代一路快跑,3D、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全息、交互、区块链……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与艺术相遇,它们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怎样的新气象,如何在艺术领域焕发独特的光彩?

  数字影像早就普遍应用在博物馆、艺术展等场所,是静态实物展览中的优秀配角,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的辅助能够让观众的体验更加丰富,感受更加立体。但如今,数字影像不再仅仅是配角,而是向主角位置进发,逐渐成为了较为独立的一员。国内外涌现出越来越多专门展出数字影像的艺术展览,实体场地与多媒体的作品相结合,呈现出虚实结合、创新多元的效果。

  今年夏季,贵州省博物馆开启的“裂变:数字艺术的全球化浪潮”艺术展一跃成为诸多年轻人的热门话题。该展是贵州当代艺术史上首个涵盖全球化数字影像和多媒体浪潮的大型展览,汇集全球44位艺术家的54件数字媒体作品。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将考古学与数字艺术相融合,以古代、现代的跨时空对话方式,向观众们展现贵州本土文化。观众可以看到借助数字成像技术还原天龙山石窟遗址和流散佛像的《萨伽》,讲述古今女性命运的动画作品《金女的第三梦》,从墙面过渡到地板上的电影短片《量子理性(视觉之蛇)》……艺术、文化、考古、科技在这里奇妙地相融,诉说着悠长的故事。据悉这场好评如潮的展览将持续到8月31日。

  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数字艺术展,2022年度的展览也将在这个夏天亮相。去年的展览中,既有思考数字化程度日益加剧、技术加速更迭的时代的沉浸式空间《奇点》,也有反思科技与生态冲突的影像《海豚湾》,还有在现代化都市幻想乌托邦的《桃花源》,主题与形式各有特色,百花齐放,体现了创作者们对时代的观点。

  除了本周启幕的“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南京的德基美术馆在此之前曾推出“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中国古代艺术典藏与现代媒体科技融合,生动再现了清代宫廷画师冯宁描绘宋代南京城市风貌的写实风俗画长卷《金陵图》。观众不仅能一饱眼福,还可以选择自己的虚拟人物形象,借助高精度定位系统“走进古画”,与画中人物产生实时互动,触发独特的剧情和见闻,一边自主探索宋代古城,一边收获知识信息。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新颖有趣,尤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欢迎。还有很多观众特意身着宋代传统服饰前去观展,可谓是沉浸式“穿越”。

  放眼世界,数字艺术展览也正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伦敦的“FUTURE SHOCK”(未来冲击),设想人们在未来的场景、装置与感官体验,涉及生成和交互算法、装置艺术、游戏动画交互、全息投影、激光、电子音乐等,使观众耳目一新。而刚结束不久的雅典“Plásmata: Bodies, Dreams, and Data”(创造:身体,梦境和数据)公共数字艺术展,在室外公共空间探讨数字技术背后的身份感知与构建。结合声效和灯光将庞大的人脸投影在树木上,运用大型户外投影设备造出“第二个月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互联网上超过 2亿张公开的自然照片组合为视觉图像,这些巨大尺幅的作品呈现在室外自然环境中,令人震撼。

  然而作为新兴事物,数字艺术展览难免会面临质疑。数字技术的加入是否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噱头?大量涌现的展览是否有同质化或蹭热点之嫌?一方面是来自公众的疑惑;另一方面,良莠不齐的艺术展览市场上也确实出现了类似乱象:一些急功近利的展方为了赚快钱,“割韭菜”,仓促加入数字艺术的赛道中,推出的展览缺乏亮点和创新,被观众批评称“只是多了几面投影”。

  事实上,数字艺术展和其他类型的展览一样,都需要精良的作品和用心的策划,对质量与内涵的要求不会改变。像“裂变”联通古今中外,几个单元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形成呼应;或者像“金陵图”历经数年研发,用科学技术激活古老画作的新生,让趣味互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亦或如“Plásmata”,深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在公共空间表达个人与时代的思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相辅相成,发挥出加倍的效果。要让数字技术在作品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需要艺术作品本身的力量通过数字媒介更好地展现和传达。

  新的技术、新的媒介,正在拓宽新的边界。数字艺术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与创新的路上,它将产生怎样的形态和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术报 格调 00022 数字艺术展: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变与不变 2022-07-30 美术报2022-07-3000008 2 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