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研究生学科目录的发布与美术学院的三个一级学科
■陈磊(西安美术学院)
新版学科目录的发布反映了国家对相关学科新的定位。今分析其中与美术学院有关的三个一级学科,如下:
第一,弱化艺术的学术性,凸显艺术的实践性;让艺术学的研究回归其本体,即艺术创作。
新版学科目录中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是“艺术学”,但仅有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可授予学术硕士、学术博士学位,其余只能授予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反映出国家对艺术学门类的定位:从整体上将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培养重心回归其本体,即艺术的实践与创作;不再刻意拔高艺术的理论属性,理论只是艺术门类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先前“征求意见稿”中省略“学”字的“艺术”门类名称,是国家定位的先行预演。就现实情况而言,旧版学科目录(2011版)刻意凸显艺术的学术属性,如“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研究”等专业名称,学术性居于首位多成了无效的“标榜”,又成了艺术实践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限制。
新版学科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的所有一级学科全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限;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家对艺术学门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限制,反而更扩大了艺术门类下设学科专业培养的自由度。
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将会加强艺术实践学习的连续性。
艺术学门类下诸多一级学科中,没有哪个专业是可以速成的,都需要持久的训练;本科阶段的四年学制对艺术家的成长而言时间相对太短。我们常说学习应该“十年如一日”,目前学制安排中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到四年,加起来十年左右,艺术实践学习的持续性更能保证艺术家的成才。本硕博连贯的十年,正是人生最好的学习阶段,既有健全的思维能力,又有充沛的学习精力;专注于某一专业方向的训练,而不是左顾右盼、旁涉杂多,可以有效避免艺术家培养的断层。
保送将会成为艺术生进阶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专业的艺术学院和具有较强师资力量的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保送的比例可能会占到一半以上。本、硕、博三级学位制度下一以贯之的体系化训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优质资源、优秀生员的优势组合;本科的高起点与硕、博的连贯性,将成为艺术层次高端人才的最佳培养方式。这也会是新时代重新探讨艺术家培养模式的重要思路。全面纠偏因偏重理论考核带来的艺术家培养的断层问题,更能改变当下很多专业能力较强而文化课功底一般的学生走向社会后面临改行的窘境。当然也会避免文化课较好而艺术实践能力一般的考生跨专业考研带来的优质艺术资源的占用乃至浪费。
第三,国家将会更加重视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艺术门类,但将书法与美术并置则有失偏颇。
新版学科目录中,明显加强了对传统艺术门类的重视程度:新增传统艺术的戏曲与曲艺为一级学科,又将书法与美术并置作为新的一级学科“美术与书法”。现只就与美术学院一级学科密切相关的书法来谈:
书法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属性,历来是文人士大夫的基本功,与人格关联密切。在先前的学科设置上,书法也一直下设于国画、古文字研究中心等系部,除了少数美术学院单独设立书法系外。国家在学科层次对书法重视本无可厚非,但直接将书法提升到与整个庞大的美术学科并列显然多有不妥。美术的种类是比较丰富的,至少包含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一级学科的美术下设的二级学科中,书法与中国画并列尚且勉强。另外,书法无法再像美术学科一样继续划分二级学科,实践领域相对固定、形态单一,专业刊物也少,创作范围有限、可突破性弱。
学科的设立对学科发展有创新的要求。美术不同门类的表现题材、创作形式、艺术理念等方面都在不断突破,甚至改变着已有的形态,但仍不失为“美术”。而书法有天然的保守性。当代书法最大的贡献是形式创新,如空间安排与线条形式;但也导致了书法意蕴的淡薄。
将书法与美术并列,不如将书法设置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书法之于中国古代艺术确实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且与其他艺术形态颇不同;将“书法”作为一级学科,下不设二级学科。书法的学习是需要诸体兼修的,书法的创作是需要融汇众家之长的。书法虽然提升为一级学科,但招生体量不可过大。
第四,设计学科概念的扩大与理性思维比重的上升。
设计学科的变动较多。除了在艺术学门类下只可授予专业硕博学位外,第十四个门类的交叉学科下设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可以授予工学学位、艺术的学术和专业学位。交叉学科门类下“设计学”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基于设计语义范围的扩大、与其他学科门类关联的密切性;其学术与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定位,则是缘于设计中理性思维占比的考虑。
设计、设计学科的发展极为迅速,导致了一系列的学科认知问题。随着高校尤其是专业美术学院的大发展,设计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很多设计已经与工科的工程规划与施工、产品制造有密切的关联;其功能内核部分由工科行业完成,在功能满足基础上的审美需求由艺术行业完成。
设计如何兼顾功能与艺术是值得设计学学科重点思考的事情。工程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材料设计等诸多设计,一是科技的运用,一是审美的运用,有效融合两者并不容易。学科分工的细化要求持续数年乃至十数年的学习与钻研;理工科思维与文艺思维天然相背,时代的发展又推动着两学科的不断变化。当然,应该大力提倡工学与设计两种学科的融合,以设计制造出安全、好用、质优、环保、物美的产品。
第五,艺术史论学科名称虽有更改,但变化和影响基本不大。
新版学科目录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相较于先前的“艺术学理论”更加简练,都是探讨艺术的学理。先前的“艺术学理论”,有重复、歧义,学就是理论;过多纠结于“艺术学理论”这个不具备哲理的概念的准确性问题,浪费了大量学者的精力。新版学科目录对艺术学一级学科的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门类艺术史、论、评的研究。至于是打通艺术门类建构更宏通的艺术史,还是只研究门类艺术史,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打通诸多艺术子门类的艺术学理论研究,本不是美术院校研究的重点;这样的研究方向将继续设置于综合性大学的其他学科下,如文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
但整体来看,该一级学科所受影响不大。新版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依然是对艺术史论的研究,研究自主权和学位授予的自主权仍然掌握在研究者那里。当然,一级学科的“艺术学”与门类的“艺术学”同名,会造成混乱。
第六,将新增专业博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侧重实践,培养定位则存在模糊性。缺乏艺术实践者深度参与的史论研究会导致相关研究的缺失。
新版学科目录基本明确了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立。既定事实已不可更改,讨论其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尤为迫切。
先前对博士学位的要求是学术理论的总结,以理论形态呈现的创新性与突破性,可以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参照,让人类文明不断站在前人基础上推进。当下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必然要求回归艺术创作本体,因艺术优劣的标准不统一,对其的考量与培养定位必然是模糊的。而强调艺术创作实践为主,必然忽视理论的探讨;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形成的准确的理论认识将会缺位。实践类博士与理论类博士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践类博士从艺术史本体出发的思考和研究,往往是不进行艺术创作和不以实践为主业的史论学者所欠缺的。尤其在艺术史研究门槛模糊的当下,实践类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优秀成果对艺术史的本体研究亦具有纠偏价值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