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群艺

牟湘波:不设限,雕刻心中的“诗和远方”

  静观牟湘波的作品,勃勃的生命力仿佛要冲破木雕本身,朝我们奔涌而来。区别于传统黄杨木雕常以各种人物作为主体,牟湘波更偏好动物,其中又以牛、羊、猴为主。在牟湘波看来,动物是连接人与自然最具活力的纽带,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他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以心归处为创作源泉

  1987年10月3日,对于18岁的牟湘波来说,是决定一生道路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其他9个小伙伴一起到(当时的)乐清县黄杨艺雕厂报到,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对于没有木雕基础的他来说,“木雕是一个很神圣、很了不起的东西”。然而,从头开始学习黄杨木雕技艺的枯燥、艰辛,以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有可能出一点成绩,让一起的小伙伴渐渐离开了这个行当,只剩下他还在坚守。

  出生于农村的牟湘波,喜欢将自己的家乡融入到创作中去,对于自然环境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通过此次参评国大师的3件作品,他向我们徐徐诉说。

  《晨耕》表现乡村题材,由牛羊、牧童、老农构成画面的主体,以传统木雕技艺为基本手法,应用各种工具进行切、割、凿、琢等手法,运用镂空、圆雕等技法,以写意的手法结合泥塑的肌理,使作品具有岁月的沧桑感,这是对老家乡村的记忆,对往事的眷恋与乡愁。

  《坚守》,顾名思义,通过刻画豹的家族群体在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场景,以刚与柔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守护美好家园的愿望,折射出对生命的坚守与信念,这也是牟湘波对自己几十年从艺生涯的情怀展现。《坚守》还曾获得2019年第七届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丝路骆驼铃声悠远》中,牟湘波没有用具象化驼队,而是通过写意的手法表现丝路光景,传统技法与雕塑的语言相结合,对工具全新运用,产生独特的沙漠肌理效果,远远看去,沙漠的广袤和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驼队更像是阳光下影子,观赏作品,仿佛能听到阵阵驼铃声,能看到远去的楼兰古国,窥探曾经的丝路文明。

  突破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

  不断革新是牟湘波创作的鲜明标志。

  细观牟湘波近些年的作品,发现他的作品自带着“标签”,让人可以轻易地辨别。传统的黄杨木雕习惯将表面处理得光滑,牟湘波却尝试将肌理效果转换突破。“刀刻的东西有它的优势,比较实。但每个人表达的想法、层次不一样,用一些工具、其他的一些手法,让作品有实有虚,能够更好地表现作者自身的想法。”

  不同于做一个“机械”的雕刻师,牟湘波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审美能力。进厂后,深知自己是一个“小白”的牟湘波跟随着厂领导特别邀请来的专家学习美术知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习欲望特别强烈”,还专门给自己报班学习素描,后来又听说中国美院办了工艺美术班,主动要求去参加研修。而正是这次学习,让他的黄杨木雕逐渐有了自己的风貌。

  1991年9月,牟湘波进入美院进修,他如饥似渴地听讲座、看书、看展览,直接雕刻的、重塑起来的、不同形态与形式的雕塑,那浓厚的艺术张力吸引着他的目光。“我觉得这些东西非常好看,很有感觉,想着要怎么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吸收了一些雕塑的形式。”从美院回来,牟湘波带回了作品《依偎》。这是一件极具实验意义的作品,强调块面。

  《依偎》的诞生虽然是偶然性的,但离不开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阅历。在那之后,雕塑与黄杨木雕的融合成为牟湘波创作的重要方面。

  不设限,发现别样的美

  喜用废料,则是牟湘波给人的另一个印象。这源自于他在选材上的别出心裁。如不少作品采用黄杨木的树根,有裂缝、有斑点、传统意义上的“废材”,在他手中变“废”为宝。他的作品《困境》,就用了一块一端发黑的木头,而正是这个部分凸显了水牛在湍急的河流中奋力前行,突破困境的精神。“好多东西,我们发现了别人所没有发现的美,所以我们就做出来了。”在牟湘波看来,有时不完整、不好看反而为木雕注入了灵性。

  区别于传统黄杨木雕具有标准化、有固定比例(六寸、八寸等),使用边缘化的材料,给了牟湘波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如《坚守》中把传统黄杨木雕形式与根艺美术融合,根据树根的弧度,勾勒出它们生存的环境特点,别有趣味。

  其实,选择“废料”既是主动的选择,也是求变的方式。黄杨木雕的原材料甄选严格,大小、成色等需要满足多重标准。黄杨木生长缓慢,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且黄杨木“娇气”得很,合格材料并不容易找:“它是季节性的,只能在秋天中秋之后植物停止生长到第二年开春之前才能开采。到春天重新生长,树木充满了水分就不能开采了。”牟湘波也有些无奈,“如果订单量比较大的话材料没有这么大的储存量。如果储存多了,又很容易坏。”

  “发现美”,这是牟湘波在采访过程中反复向我们提到的三个字,“有些木材,一方面可能是雕刻主体时作为底座;但反过来,如果材料很美,那我就会去思考如何设计、使用这个材料。”

  创新与坚持让牟湘波收获了不少成就:从国家级非遗项目温州市“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再到如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将黄杨木雕传承、发扬是他的使命和责任。虽然人才的流失与木材的稀缺是黄杨木雕发展道路中绕不过去的难题,但他坚信,只要大家认可、重视黄杨木雕的文化价值,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更多的投入,支持传统形式传承与创新模式发展并行,且建立专门的平台、窗口与渠道,打通手艺人和受众之间的屏障,黄杨木雕将会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道路。

  “我现在正在创作一套作品,叫《修》系列,”牟湘波笑着表示,“黄杨木雕是一条无止境的修行之路,过程非常辛苦,有种苦行僧式的坚持。”正如同《修》系列一样,为黄杨木雕的传承与传播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他信奉的人生信条与写照。


美术报 群艺 00012 牟湘波:不设限,雕刻心中的“诗和远方” 2022-09-24 24816473 2 2022年09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