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聚焦

龙袍中龙纹图式的嬗变与演进

  自古以来,龙便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和礼制教化的社会实践中,龙纹逐渐被赋予了神圣、高贵、吉祥、平安和子孙繁衍的诸多象征。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大型青铜立人像,连座通高262厘米,人像高172厘米,大眼、直鼻、阔耳,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该人像服装共有内外三层套穿。衣左侧和背后有龙纹两组,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中间一层为V形领、短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纹样,除龙凤、动物、几何纹等传统题材外,写实与变形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纹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材。此时的中国古代纹样多为动物纹,魏晋时期随佛教传播,植物纹才开始流行。在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中国古代最早能见到的带有龙纹装饰的袍服实物,即龙凤虎纹绣罗禅衣,绣地为灰白色素罗,针法为锁绣,绣线色彩有红棕、棕、黄绿、土黄、橘红、黑、灰。花纹一侧是一只头顶花冠的凤鸟,它双翅张开,足踏小龙;另一侧是一只斑斓猛虎,扑逐大龙,大龙作抵御状。猛虎造型简练,矫健生动,是花纹中最突出的部分。

  单独以龙纹为装饰的袍服可追溯到西夏和辽代。在敦煌409窟壁画所见西夏(也有学者研究称是回鹘)王画像,袍身呈深褐色,饰以团窠盘龙纹, 袍前身四,呈竖向排列,肩、肘部各一,跨部左、右个一,腰部左、右个一。刻画较为精细,头、身、爪及须形态分明。龙纹头部较长,嘴角开口幅度大,上翘,首尾在同一个方向,躯体呈“O”字形,龙尾与一后腿重叠做交叉状。伦敦私人收藏辽代两窠团龙袍服是在目前已知的龙纹长袍算是较早的。有三组团龙, 一组在上面,二组在底部。辽代龙袍上的团窠龙纹由两个升降龙组成,以蹙金绣绣在罗地织物上。

  蒙元时期是龙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龙袍发展中颇具特色,形成了云肩式龙袍、团窠式龙袍和胸背式龙袍三种类型。其中最具特色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云肩式龙袍,这是一种龙纹在环绕领子的区域内装饰的形式。此外,在膝部和肩袖部也用龙纹进行装饰,叫作膝襕和袖襕,所以云肩式也叫作“云肩袖襕式”。在元代《元世祖出猎图》中的元世祖忽必烈身穿的大红袍,图案是四盘龙,衣摆处是行龙绣制的膝襕。另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织御容中的帝后像也穿着带有通袖膝襕龙纹装饰的龙袍。

  明清时期,龙纹造型基本定型,身躯渐长,饰鳞纹,脱离兽身成为蛇体的龙,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体: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成为帝王的象征。龙纹突出威严、祥瑞特征,头多为侧脸,两只圆眼,俗称“虾米眼”,鼻子为如意头状,头尾有短发,小腿细,关节后有山羊胡子的腿毛,3至5爪。其形象如北京定陵出土金翼善冠上的二龙戏珠,二龙蜿蜒盘旋四爪张扬,昂首相对,尾部上翘贴在二折角上,四足有屈有伸,大有凌空之势。龙角另行制作然后焊接成立体状,背鳍排丝均匀流畅,龙身两侧以粗金丝为骨,龙身、龙腿、龙爪、背鳍和火球系用累丝方法编成镂空鳞状,龙身上的火焰是掐丝之后在火焰线形外框中填丝。龙头系錾刻工艺成型,龙身两外侧以粗金丝为骨,采用传统的掐丝、累丝、码丝的方法进行焊接,形成镂空鳞状,呈高浮雕式。所谓二龙戏珠其形为二龙昂首相对,中间嵌一火珠。有人认为,龙珠即龙卵,双龙戏珠,象征着雌雄双龙对生命的呵护爱抚。一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而来,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清代龙纹大致有正龙、升龙、行龙、降龙、团龙等构图:正龙,龙头正面,龙身盘旋成团,有稳坐江山的象征;行龙,姿势为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若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则常为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升龙,头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动势,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降龙,头部在下方,呈下降的动势,根据龙头下降方向分为“左降龙”和“右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倒挂龙”或“回升龙”;团龙,盘曲在圆形装饰区内,并饰有水波、如意等图纹装饰的龙纹。整体上看,明清纺织品龙纹主要有“C”和“S”两种形式,其中正龙、团龙纹样为“C”形曲线;行龙纹样为“S”形曲线且动感极为强烈。

  明代皇帝装饰龙纹的袍服主要有以下四种式样:第一种,十二团龙十二纹章衮服;第二种,四团龙袍,在前胸、后背和两肩各饰团龙纹一个,其中胸背为正龙,两肩为行龙,如南熏殿旧藏《明太祖皇帝像》和《明成祖皇帝像》中明代皇帝都是身穿在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条的盘领窄袖黄袍,腰束玉带,脚穿皮靴的常服;第三种,柿蒂形龙袍,在盘领周围的两肩和胸背部形成柿蒂形装饰区。该种式样又可分为a式和b式两种:在两肩(行龙)、胸背(正龙或行龙)装饰4条龙和在柿蒂形内装饰两条过肩龙(龙头为正面,居于前胸后背,龙尾向肩部围绕,明代称这种纹案为“喜相逢”式),如明代柿蒂龙纹织成袍服料;第四种,过肩通袖龙襕袍,即在第三种b式的基础上在袖部和前后襟下摆的装饰有行龙的横襕。

  清代帝后服装上的龙纹应用更为广泛和严格。清代皇帝朝服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组成,是清代皇帝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色以黄为主,南郊祈谷、常雩(求雨)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色(浅蓝色)。

  清代皇帝冬朝服一:两肩和前胸、后背各绣正龙一条,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襞积绣行龙六条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其余部位和披领全表以紫貂,马蹄袖端表以薰貂。

  清代皇帝冬朝服二:上衣两肩及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下幅为八宝水平,披领、袖端、下裳侧摆和下摆用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再加镶海龙裘皮边。

  清代皇帝夏朝服:夏朝服有明黄、蓝、月白三色。其制一种,披领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纹皆与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边均沿片金缘,且据气温变化有缎、纱材质,以及单、夹之分。

  清代皇帝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清皇帝龙袍,绣有九条龙(有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从正面或背面看,只能看到五条龙,九五之数象征帝王九五之尊的地位。


美术报 聚焦 00005 龙袍中龙纹图式的嬗变与演进 2024-02-03 26621072 2 2024年02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