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鉴藏

“真”喜“假”骂,
这“病”该治了

  在山西某公益鉴宝节目现场,一位藏家捧着一件“清代雍正鸡缸杯”满怀期待地走上台。专家仔细端详后,委婉地表示这件瓷器是现代仿品。藏家脸色骤变,先是质疑专家水平,继而大骂节目组“有眼无珠”,最后竟扬言要报警讨说法。这一幕,在收藏界并不鲜见。说“真”就喜,说“假”就恼,俨然成了收藏圈的一种“通病”。

  这种“病态”心理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收藏本应是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雅事,如今却异化为一场场真假博弈的闹剧。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收藏的真正意义何在?面对真假的执念,又该如何化解?

  收藏者的心理往往复杂而微妙。一件藏品被鉴定为真品时,藏家脸上洋溢的笑容,不仅仅是对藏品价值的认可,更是对自己眼光的肯定。这种肯定带来的心理满足,往往远超经济价值的考量。反之,当藏品被判定为赝品时,藏家感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一种对自我判断能力的否定。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或否定相反的证据。在收藏领域,这种偏执表现得尤为明显。藏家往往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藏品,形成了强烈的心理预期,一旦这种预期被打破,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从事收藏活动时间较长的“发烧友”,掌握了一定量的鉴定知识,便觉得“身怀绝技、畅行天下”了,再也听不得别人的异议。

  收藏界的浮躁风气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在拍卖行天价成交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将收藏视为快速致富的捷径。在民间鉴宝现场,笔者经常看到某某藏品被当场以高价“变现”。这种眼皮底下的“刺激”更使很多收藏爱好者对收藏产生了误解,久之,这种功利心态就使收藏失去了本应有的文化内涵,而沦为一场赤裸裸的“赌博”。

  回望历史,中国传统收藏文化讲究的是“以藏养德”。文人雅士收藏字画古玩,重在品鉴把玩,陶冶性情。宋代米芾爱石成痴,见奇石便拜,称“石兄”;明代项元汴收藏书画,每得佳作必题诗其上。这些收藏大家,追求的是艺术的真谛,而非真假的执念。

  当代收藏文化却发生了显著异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收藏品的商品属性被过度放大。拍卖行的槌声、鉴定证书的印章,成了衡量收藏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异化不仅扭曲了收藏的本质,也误导了公众对收藏的认知。古今收藏观的对比,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要治愈“说真就喜,说假就恼”的“病”,关键在于重构收藏价值观。收藏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藏品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一件仿制精良的艺术品,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宋代仿唐代瓷器,清代仿明代家具,这些“仿品”如今都成了珍贵的文物。这种收藏理念,一些“专家”也需要换换脑子,对于仿品,也不应一棍子全部打死,因为不同时期的赝品,也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

  建立理性的收藏观,需要收藏者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收藏不仅是占有,更是理解和欣赏。真正的收藏家应该像明代董其昌那样,既能欣赏真迹的妙处,也能品味仿作的神韵。

  培养健康的收藏心态,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媒体应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收藏,拍卖行应该规范市场秩序,鉴定机构应该提高专业水平。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收藏生态。

  收藏之道,贵在求真,更贵在求美。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真假的标签,而是用心感受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时,才能真正领悟收藏的真谛。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学会用更开阔的胸襟看待收藏,让收藏回归其文化本质,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桥梁。


美术报 鉴藏 00011 “真”喜“假”骂,
这“病”该治了
2025-04-12 美术报2025-04-1200009 2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