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今人遥相同观
《风流在兹》出版
■蒋马祥
谢权熠的《风流在兹》一书收录了作者随笔作品21篇,补充文章附录5篇。从梅妻鹤子林和靖到陆游、徐渭、赵执信、梁同书、赵之谦、沈晓湖、胡雪岩、鲍存晓、陶濬宣、吴隐、蔡元培、徐生翁等,作者寻访古人旧居、遗迹,展开对其在某一时间段的活动梳理,撰写随笔,既是读书笔记,也是考察所得。风流在兹,正是对古人的赞扬,无论是名人还是一般的文人,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他写林和靖爱梅花,到晚清因树书屋的沈晓湖也是梅花知己。因树书屋有梅花红绿两树,劫后尚存,又一次远游,“花开我又远,为花陈一殇。”沈公赋诗与梅花作别,数年回家终见枯死,又赋诗悼念,可见风流情怀。
比如,梁同书七年“味初斋”,与友燕集紫藤花下,会友、郊游、赏花、唱和,是这位新进士的主要生活状态,当然也有与朋友的重逢与离别,一一成为影响年轻进士的情感波动。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以为“平生无意逐熊鱼,自分才华百不如”,种种闲逸生活的背后,正是他无意仕途的态度所决定。
又比如,鲍存晓回籍,“林下略尝平素愿,天池宅畔是菟裘”“牗下余年读老庄”“优游任我杖于乡”。又如,溥心畬在西山,“绝交游,谢徴辟,泛滥百家,穷研今古,并一一会通之。”重回王府,结社唱和。每当海棠盛开,主持风会,聚集风雅,开启了溥王孙出山以后的名士生活。
这些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官瘾不大,“科第岂关千古事”“不贪官味早还乡”,毋论科考顺或不顺,成或不成;或少年得志,之后趔趄。“味初斋里新进士”梁同书,这位进士三次会试不中,凭父荫特准直接参加殿试终得进士,也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其父亲是乾隆的红人,位极人臣,自己是翰林院的编修,却找了个奔丧的机会从此决意官场回杭州去了,过那优哉游哉的日子。此后60年间,以书名留史,成了“刘翁王梁”清四家的一家。
鲍存晓也一样。从投考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计偕北上”,会考只差殿试,母病则弃考而去,浑不计功名。过了若干年才从准进士转正。到了翰林院,去了一趟“盛京”,留下一部《东使笔记》,眼见晚清官场贪腐种种,匪夷所思,决意返乡归隐。“算来毕竟鉴湖好”啊,鉴湖上多了一个赋闲的“鲍太史”。“林下略偿平素愿,天池宅畔是菟裘。”置业观巷,建“万卷楼”,成了青藤书屋的邻居。
总体来看,他的研究始于家乡的周边,包括老家附近的沈氏因树书屋,鲍氏玉树书屋,州山吴隐故地。人物生活空间大致以绍兴杭州萧山为主,从生活的所见到读书的所知,再进一步的实地考察,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该书努力在构建“时间、空间两相要结合,古人、今人遥相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