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许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那记忆仿佛在昨天,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上,踏着充满泥香野味的展线,我们如歌如醉。在展厅的尾端,我被几张大胆而狂野的彩画打动,不禁吱声赞美。不想脑后传来粗酣的嗓门:“许院长,咱们去喝酒!”回头端详仔细:这是一张天生船老大的脸庞,扎着马步向我嚷。这便是作者徐重芳。站在那里,就带来了大海的阳光和风浪,我知道自己遇到了酒神。(《水生土长·浙江新农民画展·序》)
迈克尔·苏立文(英国艺术史家,汉学家,牛津大学荣休院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的负责人带领下去舟山嵊泗岛观看那里的农民画创作……创作者似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主题都是他们熟悉的生活世界,色彩质朴、浓烈、率真。(《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廖开明(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助理、民间美术部主任)
舟山渔民画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作画时的随意性,自由尽情挥洒,直抒胸臆。这与传统中国绘画灵魂“写意精神”自然契合,还暗合着西方现代绘画中“热抽象”的某些特点,如康定斯基画里的音乐旋律感。定海徐重芳的《晒盎》和普陀杨素亚的《养殖场》及他们其他系列作品中可见,他们挥笔有力,自如流畅,一气呵成。笔触笔痕显现,有很强的绘画性,显露出大家的气度风范,明显区别于那些精雕细琢、刻意设计像工艺品的画作。
左汉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委员会副主任)
舟山渔民画有着极高的辨识性,大海、蓝天渔船色彩绚丽,用笔豪放,充满着生气和张力。每次我参加农民画的评奖,渔民画不需要介绍,一看它就比较醒目,在评奖和入选也比较占优势。所以我个人认为渔民画一定要保持它的海洋风情,一定要保持它的生猛,就像我们吃的海鲜一样的要生猛。
池沙鸿(浙江画院原副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
舟山的艺术探行者早在70年代确立“海风”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主题时,也给他们将来的同行奠定了基调。现代民间绘画作者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诠释大海。在他们的画中渔船和鱼是五颜六色的;乌贼夫妻身上飞着鸟携手在红色海洋;海螺如大树一般矗立;传说中的海姑娘赫然似观音出现,执掌大海中的一切;红色龙骨、黑色铁锚在民间彩绘的天空中传递出大海的神秘莫测;姑娘的头发挂下城墙;就连织网、修船、造屋、打鱼、做米团、下小海、过大桥、海滩排球、市场购物等各种渔民日常生活,渔家姑娘纺窕的梳妆背影,出海渔民沉重的脚步也都被赋予了如歌般的色彩。
舟山人抓住了时机,得大海之精神,画大海之神韵,完成了现代民间绘画这新艺术形式的成熟和拓展,为大海唱出了醉心的歌。
骆献跃(浙江省文联二级巡视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舟山是中国农民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舟山渔民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民画相比较,舟山渔民画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以海洋生物、渔民生活为创作素材,具有海洋豪放、大气的特点。舟山渔民画曾经到上海、北京,以及远渡大洋到欧美等地举办展览,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地艺术界的一致好评。近年来,舟山渔民画在舟山市委宣传部、舟山市文联以及舟山文化和旅游局的关心下,渔民画的创作进一步繁荣。目前,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绘画团体,舟山渔民画已经具有了一批核心创作队伍,他们为舟山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力量。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在中国农民画领域,舟山渔民画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它的创作主体是渔民,创作题材主要围绕着海洋文化、海岛民俗展开,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的勃兴时期,它就已经形成了奔放自由、奇谲瑰丽的艺术风格,在农民画创作中独树一帜。
它从海洋文化、海岛风情中提取素材,以海乡人奔放的心灵和奇幻的想象自由挥洒,同时广泛借鉴传统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形成了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色彩斑斓、海洋风情浓郁的独特风格和现代气息。它在农民画培育、创作、推广中的探索,也使其成为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经典样本。
张宇泓(艺术学博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舟山几乎没有民间艺术可供借鉴,这是个难题也是契机。渔民画辅导老师从舟山自身现状出发,大胆起用一些没有绘画基础的年轻人来进行艺术创作。这些辅导老师对艺术价值的理解与高度,决定了渔民画创作的水准……渔民画创作体现了舟山人对海洋、对生活、对生命的如实表达。不粉饰情感、真实展现自我。“海味”正是渔民画独特的审美品格。(《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