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弘:石先生,近年来你在国内外的专业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理论文章,你的学术构架我看基本上都是以传统哲学思想作为寻绎的精神家园,来阐释艺术上的一些观念与问题的。特别是目下的画家,整体文化修养低下,某些“名家”更是沽名钓誉,甚至到了人格沦丧与无行的地步,这些艺坛的现象你都归结为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作为学者型的画家,在此,我想就目下的这些问题与你聊聊: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画复兴的一些想法。
石延平:中国画发展到宋、元,是座高峰,至今没人能逾越。这高度,是由他们的品行奠实的。稍有点美术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无需我在此赘言。
回眸近年的画坛,泥沙俱下。各路诸侯恍兮惚兮,忽悠百姓,给世人留下太多的猥琐与丑恶。有人曾言:“绘画近来式微。”自诩为“大家”的画匠,手艺未见长进,而在艺术品市场上价值却一天火似一天(南北画坛皆有此丑陋的现象),遗憾的是这一怪象也少有人出来秉正。
就画艺而言,现存的许多不足是:传统笔墨功力丧失殆尽,不肯下功夫去练基本功,而以“多元审美”来欺世盗名。画家(画匠)、评论家、媒体之间“三角恋爱”,关系暧昧不清。诚如傅雷先生在60年前所曰:“纲纪法度荡然无存,是无怪艺林落寞至于斯也。”其实,这一时代流弊无需吾辈操心,历史早已证明,大浪淘沙,真金总是沉在河床下的:黄宾虹、石壶、黄秋园的个案是为代表。
长夜静思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一于时代浮躁,二于画人文化浅薄有关。泱泱吾国,寂寞中的素心士人不独一二。但我以为,大道不会将亡,中国画艺术的再次复兴,还得由全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来完成。画道于哲学之道来说,小道尔。要想提高目下中国画艺术的历史地位,我认为,传统儒道释思想中的精髓是万源之水,可谓:“大道之源。”
伏:“易、儒、释、道”是形成中国文化的四大来源,尤以《易》为其主流。民族文化的审美理念、审美方式使中国画具有闳阔深微的宇宙精神意识,是区别西方油画的根本原因。
一幅山水画可以使观者在画面上行、走、坐、卧,以至神游八方,尺幅之画的虚实关系令你有宇宙星际的联想。
中国画在散点透视的直觉下产生的语境和宇宙精神滥觞的《易经》,其系辞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以及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说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直觉绎取精神使中国画的语境更为丰富和深邃。
石:中国画比较容易入手,类似中国书法,但要提高不容易。徐悲鸿就其中国画的难度说过:“中国画家竟连驾驭荷花这样小小的题材,也要花去20刀宣纸。”当然这也只是大概数,要达到笔精墨妙恐怕20刀宣纸是远远不够的。谈到难度我想还有画家群体日积月累造成的惯性和惰性,惯性和惰性积重难返,使其不能日新体悟。
伏:积重难返自然会使画家思维弱化、老化。思维的转移绝非易事。我在读《唯识述义》时,受到很大启发,文中谈到:“大家平常不是专拿有念虑的作心么?看见瓶子便想到这是瓶子。看到白便想到这是白。我偏要拿没有念虑的感觉作心。看见瓶子不知道是瓶子,看见白不知道是白,这不是很可注意的么?我所以如此,是因为要大家省悟:
一般所说的心但是半边的。唯识家所说的心是整个的。
一般如说的心但是那作用。唯说家所说的心是个东西。
梁漱溟先生狠命排斥比量、非量,极力扬举现量,区别西洋科学所走的路,应是怎样的路呢?原也无奇。只在把握现量。现量非他,就是心里未起瓶子的意思,乃至未起白的意思,是极醇的感觉。
这个基点是东西文化、哲学和审美意识的分水岭,即可矫正我们认识事物的片面和偏执。陆象山:“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整个宇宙都是浑全的,其中的万象万物相互联系、发展,分而不隔。
石:中国画的修养要比任何门类艺术要求得的多,而且比较严格,书法艺术是它的重要条件之一,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多数是书法家,像倪云林、徐渭、八大、金农、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石鲁等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究和磨练不亚于国画上下的功夫,难怪潘天寿先生主张:三分画画,三分写字,三分读书,一分社会活动。而陆俨少先生则主张“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
伏:陈子庄说搞中国画需要30年的书法功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加了中国画的难度,难度也是高度。书法艺术从象形文字开始演变经历了:“形象—抽象—线、意象的过程,对中国画艺术有着深刻的启示。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石:不错,黄宾虹也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又,画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故可以归纳为学画必先学书,知道用笔之道,书画理法相通,笔法相近,书家重法度,画家重骨法,以书入画,书法艺术的点、线、面使之于画面能够更为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美。
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当中已能看出当时人的自发运用,直到明清以至近代才形成自觉。八大山人曾断言:书进画进。在山水册五题识:昔吴道元学书于张颠贺老,不成退,画法益工,可知画法兼之书法。黄宾虹老人充满睿智的肯定:画先于书,诀在书法。石鲁说:中国画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书画同源,写不好字就谈不到中国画。李苦禅一生终贞不渝地实践着:“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中国画艺术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美的规律,体味其中的奥妙,需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对易、儒、释、道四家学说的哲学体味),做到知行合一。
伏:梁漱溟先生《谈佛》:“故我所谓佛,异乎千年来一般人之所谓佛也。有如苏轼、白居易,资质聪明,未闻大道,窃附解脱之说,驱遣烦恼,义惟大迷,语皆非量,斯为最下。”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尖深的哲学体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石:一幅画若没有什么精神内涵会令欣赏者感到索然无味。我认为:哲学家必须具备艺术直觉,艺术家必须涵养哲学殊智。艺术与哲学、与科学分而不隔。爱因斯坦尝言:判断一个科学家是否有成绩,要看他直觉的深度。艺术尤其如此,艺术家应摒弃智、情、意、趣,涵养“易、儒、释、道”等人类文明、文化抽绎其直觉为高度。
中国经济、文化渐进繁荣,给中国书画艺术带来生机,中华民族的存在文明,由此肇着。有哲人预言:人类图存文明的去向第一期在西方;第二期在中国(儒家);第三期在古印度(佛家)。
人类第二期文化的复兴(亦即儒家文化的复兴),中国书画艺术将随世界进入一个以电子媒介、跨国资本、消费主体、文化工业为表征的全球化的新世纪而光辉灿烂。
伏:世出、世入、世隐、世显,几机可观。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微妙体现,隐显一如《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石:今天与伏先生交谈,可以看出你也是一个有慧根的人。高山浮云,自卷自舒,望同道皆有禅悟。中国艺术的发展就应如云如水。
2006年1月10日
伏弘整理于京华东城无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