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时4年巡游了全国22个城市的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展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落下了帷幕。据了解,这些兵马俑不但在国内各地频频露脸,而且还不顾“体弱”路遥,远赴重洋展览。一些文博界人士忧心地指出,时下,文物异地展览过热,许多像兵马俑一样的国宝级文物如同一个个“走穴明星”,对文物的保护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兵马俑在前往哈尔滨展览过程中,从苏州途经上海,行程3180公里,先“坐”汽车再“坐”火车来到哈尔滨。而兵马俑进入哈尔滨的时间,正是滴水成冰、最低气温达到摄氏零下30度的酷寒季节。主办方为了造势,在哈尔滨某大型商场进行预展,让兵马俑在卖场站了一天。
而到了最后一站的包头市,市民对兵马俑展览反应平平。从2005年11月25日到今年1月8日,此展览仅迎来了3万多名观众,而且多半观众是凭赠票入场的,远远低于主办方所预计的16万人次。市民缘何不待见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包头市一位历史学者的说法道出了部分市民的心声。他说,我要看,就去西安,而不是在包头看到它——这些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本身就面临着许多诸如风化、霉菌等还没有有效解决的保护难题,已经不起长途跋涉和颠簸,需要精心的保护和休养。
近年来,我国一些博物馆为增加收入,与一些商业公司合作,让一些国宝级文物漂洋过海,奔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进行巡展。一些文物展出的风险系数和取得的效果不成正比。据一位文博工作者介绍,近年来,文物在异地展览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现象被公开披露的不算多,但仅有的几次都是损失惨重。比如,兵马俑在法国展览时,一个兵俑被人推倒,当场被摔得四分五裂,无法再复原。
文物异地展览,在某种程度上向更多的民众宣传了文物,宣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则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文物们如同“演员”一样,被“包装”后四处“走穴”。秦兵马俑全国巡展的策展方北京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要把兵马俑巡展做成“为文物展览闯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经典案例”。
纵观大多文物异地展览活动,不难看出其追逐商业利润的影子。比如兵马俑在包头展览期间,门票高达30元,超过了当地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而在哈尔滨则出现了让孩子受教育,家长却舍不得入场的现象。
内蒙古一位文博专家说,国家文物局对一些珍贵文物的异地展览是有相应规定的,比如干尸不许外展,丝织品、泥塑、漆器等文物最好用精美照片。而且,文物展览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否则寿命极容易缩短。他认为,制作一些复制品、精品图书、VCD、电视专题节目以及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等,既能够有效地保护珍贵文物,又能起到宣传的作用。让群众了解历史、走近历史,不一定非要用实物来展现。而且文物只有在原地,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和艺术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