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康移风是湖南的一位重要画家,他曾经作为湖南省最著名的10位画家之一,参加“全国当代优秀国画展——湖南优秀作品展”晋京展出。另外,他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矿工,以当代人文精神,把属于我们当代社会最底层的矿工作为自己的艺术对象,我认为这样的艺术家在我们当代社会中非常罕见。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先生特别委托我,主持今天的艺术研讨会,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美术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美术馆,有它的学术的责任,它提倡我们当代的艺术家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精神。
□朱训德(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师大美术学院院长)
在开幕式上,我们冯远馆长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非常动人,刚才陈履生主任又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作为湖南美协的主席心里非常高兴。康移风是一个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来表现矿工的画家。他和我们同辈人,他自己曾当过矿上的工人,下过井,他的创作基本都与矿工有关,他的作品有几百件,全是大作品。这里拿来的只有33件,他的作品画出了几十年的雄壮,画出了时代的特色。我们的画家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矿工的责任感,能够把这个题材画得这么好,我觉得不容易。我每次看到他的矿工系列作品,我都很感动。在这里,我不再多讲了,我现在要表达的心情就是感谢大家出席康移风的国画艺术研讨会。
□钱海源(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雕塑家、评论家)
今年9月份,我去过娄底,康移风带我去了当年他下井的地方。我了解他的生活和工作历程,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考上了广州美院附中,但被退回。所以他的成功很不容易。在湖南,康移风的口碑很好,他画的作品像他的做人一样,去年元月在湖南搞了一次画展,反响非常好。那一次,大家都给他提了一些非常中恳的意见。这一次到北京展览,我觉得他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大有进步,康移风几十年坚持画矿工,不像现在许多艺术家一样跟着时风走,这一点,很不容易。
□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
湖南的艺术与我们北京都有渊源,例如齐白石,从一个乡下一文不名的艺人,到北京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到了20世纪后期,另一位从湘西走来的艺术家黄永玉先生,也是湖南的一位大画家。这些事例说明了湖南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中国20世纪的美术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看了康移风的画,让我们想起了当年的艰难。康移风的作品不仅是反映了当下,而且还可以回想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的艺术家应该如何以自己的艺术良知为社会低层的人们去讴歌、去绘画;用自己的艺术追求去唤醒民众,去警示这个社会底层与发展中的中国之间的关系。这种人文性的关系可以供我们学习和借鉴。我想康移风画展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展示了他个人所画的矿工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反思的教材。
□王鲁湘(清华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
我自己曾经是一个矿工,对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我是比较熟悉的,而且我的全家都在煤矿工作,所以说这是我必须要来参加康移风画展及研讨会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矿难的问题,所以,我看“我的弟兄”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想流泪,因为我曾经也是这个弟兄中的一员,我要向康移风致敬,有这样一个画家,把我们的这样一群人作为文学艺术表现的题材,持之以恒地表现,持之以恒地歌颂。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康移风把煤矿和煤矿工人作为表现题材,应该在中国水墨画领域里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我们过去熟悉的关于矿工的作品很少,但是一旦出现就是震撼性的。除了矿工的生活、矿工的贡献,他的那种生命的状态,让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康移风这一组矿工图,是融入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生命,他已经摸索到了他自己的一套表现理念。我想这一次康移风带来的作品,是他一个方面的代表,大块面、方正的构造和线条,在水墨语言和人物画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层面。
□彭利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康移风的这些作品真正是来源于生活,而且是捕捉到了矿工的风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现在有很多画家经常被邀请到很多地方去采风、写生,参加一个活动10天8天,很难深入到生活的底层。真正能够深入到基层,像康移风先生去煤矿长时间生活,下过井,有了真实的体验,有了对艺术的追寻,这样才能画出让人震撼的作品。他对煤矿工人的力的表现,一般人画不出来,这就是他风格的体现。希望他能坚持画下去,挖掘出更多的矿工形象。
□尚辉(北京画院院长助理)
康移风国画作品展,让我感到了他对煤矿工人的一种人文关怀。让我感觉到熟悉和亲切。这种熟悉和亲切是画家对大众对生活底层人群的关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我们的人文关怀、我们的创作很少关注农民和工人,更多的是个性化的东西,所以看了康移风的画展以后,我觉得他的人文关怀的视角和我们今天从都市去看煤矿工人是不一样的。我们所看到的说不定是很苦的很累的一些片段和场景,而康移风却表现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这个视角是我们当今很少看到的,康移风的画有他的亲切平和的一面,不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所能观察得到的,我觉得这也是康移风国画作品相当有价值的地方。
□徐虹(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副主任)
康移风先生的作品在描述苦难和悲痛的同时,也有阳光的东西,有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尽管我们的矿工每天要面对矿难、面对死亡,但是画家还是希望把他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把苦难之中的一种凝重,像钢铁一样的力与美表达出来。看了康移风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矿工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表情,有一种沧桑和凝重感,包括他的《山》这幅作品,完全是利用雕塑的手段,来描述一个矿工的后影,透露出一种非常结实的美。我觉得在处理英雄和普通人,英雄的典型性和活的真实性方面,他还是摸出了一条路子。
□李一(《美术观察》副主编)
看了这个展览,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艺术题材的问题,一个是创作状态的问题。题材问题已经多元化了,画什么都可以了。但是题材问题在美术和创作当中,它毕竟是很重要的。从这个展览来看,他的社会意义更大一些。再就是创作状态,因为当今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画家怎么画?没有人来规定应该画什么不应该画什么,画山水也好,画花鸟也好,画煤矿工人也好,这都是画家本人的追求,不像过去要命题创作。我觉得康移风先生的展览作品不容易,涉及到当今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题材,就和我们平时看花鸟展、看山水展这种感受不是—样的。应该说他的这个展览带给我的思考更多一些,更沉重一些。这是康先生这个展览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康先生在对艺术语言的追求上,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有的地方采取集合性的东西来画,有的地方又是采用传统性的水墨来表现,他是一个多方面的画家,如果你还想继续研究这个方面的题材,我想还要在传统的笔墨方面再推敲一下。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展览在北京举办很有意义,画矿工,很难画,画好了,销路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一般人都喜欢一些花花草草。我跟王镛先生说,我很喜欢康移风先生画的四条屏。空白比较多,矿工的姿势和变化也比较多。今天,煤矿工人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同情,值得我们大声呼吁。我建议移风同志把其他画煤矿工人的东西参考一下。康移风同志创作的煤矿工人,在湖南美术界甚至在全国是有代表性的,我希望他坚持画下去,在黑暗中开拓出光明,在粗犷中加一些细腻,在苦涩当中表现出乐观。希望康移风同志的矿工题材,再丰富、再生动、再细腻、再现代。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我觉得康移风先生的矿工作品,是把矿工当作社会的英雄,是作为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一种赞美。我想康移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的那种表达方式的逻辑,他很自然地把矿工画成具有一种自己所说的像兄弟一样的这种感觉,他用水墨来描绘人物形象,这样一种表现手段,与他自身的逻辑是有关系的。康移风的矿工题材是有作为的,因为我们面临的社会与原来大有不同。他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面貌,表明了艺术家对当代社会有立场,有一种关怀,更有一种责任。在矿工题材的艺术史的独立的研究上,我想他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熊元义(《文艺报》编审)
现在的艺术作品,能让人感动的太少太少了。现在,很多人都关注中国的矿难,如今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挖煤?我们的艺术家是不是对这些给予了关注呢?上次,我去参加全国的青年作家文学创作会议,对作家们的通讯地址很感兴趣,最后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一个青年作家是生活在基层的。没有一个像康移风长期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煤矿工人之中的。感觉基层表现基层,在沉重的生活中挖掘出美的东西来,我们《文艺报》应该多多为康老师这样的艺术家鼓与呼。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看了康先生画的《我的弟兄》这组作品,说明了康先生有矿工生活的体验,也比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更加体会矿工的苦难,但是他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是正面的。我想康先生的作品主要还是以对矿工形象的正面歌颂为主,他画得很有力,看了以后,感到有一股刚健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康先生生活在矿工当中,深知矿工的艰难。但是他还是把矿工作为英雄、作为正面形象来歌颂,把矿工作为光明的开拓者。我觉得康先生在对矿工的人性的挖掘,从深度上还可以再下功夫。包括那幅《顶梁柱》像罗丹雕塑一样,特别有力,可是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模式化,如果康先生在矿工的生活中多去挖掘他们的灵魂的东西,我想他一定会画出更好的矿工图来。
□赵力忠(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康移风先生能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还能坚持画矿工而且是比较难进入市场的。这充分说明了康移风先生作为艺术家的艺术良知,比艺术本身还要珍贵。
□邓平祥(湖南省美协副主席)
几年以前,我看了康移风的画,我对他说一直以来,用水墨艺术表现工业题材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你能够这么表现,是很难得的。问题是艺术本身最大的安身立命的东西,它从来不是在题材上决定的,而是由笔墨建构、艺术本体的力量决定的。所以我对画家的希望就在于要根据他自己才情在本体上作深化,艺术家对本体的关注要大大超越其他方面的关注。
□王志纯(北京画院副编审)
我是第一次看康移风的画,画很让人感动,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表现矿工,这很不容易,以前有很多人画过矿工,但康移风与这些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他本身当过矿工。他的视角他的感受,他表现出来的东西与这些人都不一样。我觉得王鲁湘、赵力忠他们有眼光能够发现和推出这样的画家。我应该感谢他们。康移风这几幅大的作品,都画得挺好的,无论画的主题、题材。画面的形式结构笔墨语言都非常好。从画面上来说,他基本的形式语言构成的东西很多,像画煤块一样的画矿工,这种东西是他长期感悟出来的形式语言。
□刘士忠(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首先,感谢康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国画作品,这么多年来,在中国美术馆,很难见到这么好的东西。刚才,各位专家对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探讨,像康先生这么关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的生存状况的艺术家,我认为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多少人,或者是非常少。我们现在能够直面现实的勇气已经是非常少了,尤其是矿工,我们每天打开电视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歌功颂德的东西,就在我们坐在这里讨论的时候,我们唐山矿工还在营救之中。我们的艺术家,尤其画人物画的,都应该去关注矿工,在这一点上,康先生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率,我要向康先生表示敬意。在艺术探索方面,我认为康先生也是大有作为的,可以发掘的,希望康先生在形式追求上弱化一点,去直面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更直接一点、更深入一下。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
我们关注底下人的生活很重要,但千万不要把所谓的人文关系变成怜悯,如果我们的艺术探索是一直以这种为了强烈的倾诉某一种概念,为了强烈的倾诉某一种所谓的悲情意思的话,那么,它所带来的一定是形式上的概念化。恰恰相反,我更喜欢康先生画的矿工喝水、拉二胡。我感觉那种生活给我的印象不是苦难,而是蓝色的调子。这样的一种发挥,这样的一种描绘,不走向概念化,我很佩服。
□朱虹子(中国文化报记者艺术评论家)
我发现美术界有—个问题,大家都在谈语言,有一种倾向就是形式往往大于内容。今天,我看了康移风的作品,觉得有很多在基层的艺术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移风的画融入了许多西方人文关怀的要素,又融进了许多山水画包括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这是一个实验,那么这个实验揭示了我们当代人物画比较活跃的局面。我觉得很多艺术家太注重形式了、太概念化了。感情的表达不是那么准确,对艺术家的修养也很难去表现。所以,今天我看了康老师的展览,我觉得康老师把画笔直接对准了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煤矿工人,他坚守了一份平民心态,坚守着人物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在现实人间的悲喜和人间烟火中去发掘真善美。
□吴凤仪(中国煤矿美协主席)
康移风是我们中国煤矿美协的副主席,在我们美协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我们美协队伍里面的佼佼者,是我们煤矿工人的歌手。
(根据录音整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