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书法周刊
3  4  
PDF 版
环境书法——书法展览模式随想
无标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环境书法——书法展览模式随想
□易曙峰
  一

  以一个个徒手书写的极具表情性的点画搭配而成,世界上惟独一个从实用文字的书写发展为独立观赏艺术的中国书法,在淋漓尽致地演绎东方古老文明历史,承载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传达古往今来成千上万个书法家的不尽之意后,经过西风东渐继而东西融合的二十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无所适从了。

  就像没有料到书法会被展览一样,古代书法家们一定也没料到书法的可持续发展会成为问题。但不管怎样,这个现实不约而来,摆在当代书法人的面前。

  中国书法面临着从没有过的困惑。

  二

  有困惑,思变势在必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的二十多年来,书法界从没停止过对书法传统的梳理和反思,也没停止过对书法未来做积极的探索: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书法、学院派书法、智性书写、艺术书法……他们有的眺望远古,缅怀经典,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的不践古人,打破重来,执意营造全新面貌;有的取道中庸,拼“东”凑“西”,期待化古出新别开生面。虽然,书法这样臻于完美的艺术形式,它的走向绝不依托于口头上的主张。但书法从来宽容一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劳作,时间和艺术自身的规律,会给每一个实践者公正的回复。无论何种流派,站在哪个立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自我证明并得到相应的答案,该淘汰的会被淘汰,该选择的会被选择。以此推之,多元探索的时代,书法会有蓬勃的生机。

  然而,我们没有看到期待中的生机勃勃的态势,摆在面前的却是书法的日益疲软:传统文化语境遗失,书法创作回馈微薄,书法欣赏受众稀少,循环系统老化阻塞。这一非良性文化链更直接导致了以研究推动书法艺术为使命的当代书法人的尴尬境遇:创作群体素质弱化。创作群体素质弱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常可见的由于传统功力明显不如古人而在艺术创新前显出捉襟见肘的无奈;二是当代书法在政治经济社会的边缘化特点造成的当代书法队伍萎缩和人员的非社会精英化;三是大量书法艺术家的假性职业化现象——许多原以创作见长的书法家转而以书法培训和古董收藏为主业——研习书法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作品,倒成了将来教授学生而做的备课或为收藏鉴定磨练眼力做的练习!

  看来,当代书法人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虽然想努力,无奈难持续。

  难道,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书法的遗漏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挽留?数千年筑建起来的书法大厦,终究没有抵挡得住近百年间社会急剧变革的冲击?“笔墨祭”写就,四面楚歌声,书法母国的人们就等着对国粹做节哀顺变的告别?当代书法人只能以传承传统的名义,带着殉道者的悲壮,在高度现代化时代微弱地哼唱农业文明时期的田园牧歌?

  三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产品,但再好的精神产品也必须依赖物质载体来传达自身的生命力。对当代书法而言,物质载体就是书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模式,这就是书法生态。

  书法生态应该不失时机地进入当代书法人的研究视野。主动建设良性书法生态,调整当代书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模式,自觉改善书法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是推进当代书法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当随时代”,找到书法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提高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艺术生活的占有份额,实践艺术主张,拓展艺术空间,是当代书法人不可放弃的课题。

  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法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展览时代”。书法展览成为当代书法的主要生态模式。也许,书法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衔接点就在书法展览里。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展览又是如何呢?

  国级省级市级展、展厅博物馆的书法展、报上书法展、网络书法展、学术权威部门举办、官方举办、官助民办、纯粹民办、团体展、个人展,还有五花八门的点兵选将的邀请展、提名展、联展。书法界不能说不繁荣。不可否认,其初衷也期待着比较中的权衡,碰撞中的反思,徘徊中的抉择;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往往是勉强的自足的和牵强的交流。

  如果说,真正的繁荣是准确的把握、有效的发展和有力的推进——站在书法本位的角度去观照,还体现在对影响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作有效缓解或排除。那么,当前的书法展览模式显然没有取得这样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1.书法展览不自觉地成为书法名利场,过关斩将的评审过程没有推进对中国书法更深广的研究。相反,揣摩评委好恶,尾随名家迹象,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小半年。有的展览像时下流行的艺术考级,跻身进去便是“精英”,“精英”之后无级可考,只好“无意于佳”隐身而遁了。至于一些率意的展览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态度,留给人们的只能是深深的遗憾。2.书法作品的幅式沿袭适合明清时代居室格局的老样式,不适合现代人居环境,许多作品展览后即束之高阁;展览也总是被布置在艺术的象牙塔里,远离人群,缺乏与社会大众双向互动的对话,对于涵养书法观赏群体的影响不大;3.书法展览没有融入当代社会经济运行模式,自身“造血”功能贫乏,展览经费往往来于赞助,当无赞助可来时,书法展览的举办将举步维艰。

  繁荣的背后是落寞。所以,繁荣并非真相。

  显然,当前的书法展览模式存有弊端。为发展故,我们不应该漠视展览模式的多样化拓展。

  四

  环境书法,可以成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新的展览模式。

  书法作品的绢纸材质性能,作品的二维平面和持久保存的特点,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态势,人居环境的品位追求,为环境书法的实施提供可能。

  环境书法不是书法本体上的创新,但也不是简单的展览地点的位移,而是书法作品结合现代展示手段的产物。是对书法展览更深层面的打造,它保持书法家原有的书法创作特点,但注入了主题思想,是有计划、有规模地构建在自然环境中的特别“展厅”。

  环境书法由主题创意、作品创作、合成制作、现场装置(或展览运行)等环节组成。

  环境书法的创作可以这样进行:首先,是根据需要创立主题,这是引领环境书法的核心,也是环境书法作品有别于目前常见的书法展览的特征;主题决定着整件作品完成后的规模形状、书法作品的内容数量、参与书家的风格面貌、合成材质的制作方式、作品的存在环境或运行模式。其次,围绕既定主题所要求的内容、数量、大小、幅式、书体来创作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仍是环境书法展示的主体,更多时候它必须是一个作品群,可以个人创作,也可多人合作。然后,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借助现代展示手段,对作品进行二度合成。最后,把书法装置在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现实空间环境中可读可游可赏的一部分。

  环境书法的目的在于促进艺术与社会的和谐,提高作品收视率,扩大交流层面,涵养艺术受众,增加产业契机,激发创作热情,推进研究深广度,使书法融入社会生活,推动书法持续发展。

  许多迹象表明,生活在喧哗迅捷的经济社会的人们,更加需要审美慰抚,环境书法蕴涵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境书法不会让“温文尔雅”的书法家变成一个“杂家”。虽然环境书法的创作涉及面广,环节较多,但分工明晰的现代社会必有相应的工作团队分解实施。

  环境书法必将对不利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作有效缓解。在重塑书法文化语境、扩大书法艺术受众、优化书法循环系统、提高创作群体素质、增加书法创作回馈等诸方面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

  中国传统文化崇玄务虚,书法也以淡泊、高雅、特立独行为指归。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贴近大众的艺术创作与此从没矛盾过。追求书法作品与生活环境的和谐发展古已有之,摩崖石刻,对联中堂,都是书法艺术把握社会生活的产物——古代书法家已经自觉地优化书法生态,书法早就走出书斋,贴近生活了。

  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对书法生态的滞后无动于衷。作为一个研究东方传统艺术的现代书法人,可以以膜拜的态度接近书法,接近传统;作为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应该不畏惧探索书法在当下的生存方式。假如书法是个风情万种的古典佳人,她应该勇敢地步入当代,接受当代,也让当代人易于接近和由衷地接受。

  中国书法,掀起你的盖头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