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诗意的生活是干枯的,没有激情的作品是乏味的。同样,没有意境和气韵的画图是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没有意境的画作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往往给人以白开水的感觉。读以鸡画誉满画坛的国画家施祖铨的画作,人自有一种意境邈远、气象丰盈、格义高古、气韵深长的感受。
一世之倾,历年磨砺,咬定青山,品味菜根,属鸡的施祖铨与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心中,“闻鸡起舞”的故事,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诗句,充盈着祥和与力量。古典诗词中,凡有关描写鸡的诗句,他必摘录。研读之下,他为鸡评功摆好,弘扬鸡的奉献精神:比人中劣者不知高尚多少,它吃的是糠、菜、草虫,产蛋奉人;清晨,公鸡更引吭报晓,催人奋起。为此,他曾饲养过各种鸡,他常会几小时站在那里,琢磨鸡的各种神态。日积月累,生活赋予施先生大量的创作灵感,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杰作也滋养了他,促使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倾注于笔端。先生自述:熟能生巧,巧能生奇,奇能生怪。长期的揣摩和探索,使其终获艺术之精髓。他笔下的鸡,皆施以大笔,红冠铁嘴,鸡尾豹状,真情泼洒,色彩奔放,神气怡然,极具壮阔之美与波澜变化,意味隽永,意境深远,气韵不凡,正是在意到笔不到,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1987年施祖铨先生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巨大成功。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著名书法家陈叔亮先生,观后竟然破例润毫,点染丹青以为唱和。施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人民日报》等近百家媒体被广泛介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为他拍了专题片。2000年,在法国东方艺术馆举办的“东方中国绘画作品展”上,先生笔下的雄鸡画作获二等奖,其绘画艺术的民族气节、时代精神以及审美情趣都彰显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他赢来了普遍的赞赏。
现任杭州钱塘书画研究社社长、北京京华艺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的先生之所以有如此卓然的艺术成就,有其深厚的艺术渊源。上世纪50年代初,他师从陈望斗先生,后又师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诸先生,但他并非步趋先师,而是直接继承与发扬其勇于创造的笔墨精神。在画艺上并不是囿于师辈们的束缚,而是大胆地突破,自成风格。这是先生作品内的情思、气质、修养,给读者导引出的美好憧憬,有着潜移默化的征服力。并且他的作品不只停留在外形上的悦目,具有血性的穿透力,饱含神韵的扩张力,内中无不充盈着一种活力,拥有着一种境界,固守着一种精神,弘扬着一种操守。
青山起于垒石,大洋汇自细流。大雕大琢之后,方有大真大朴。可赞先生时常熟读史书,从汩汩而流的岩隙中寻找清泉,又迈向广阔天地,搜尽奇峰,遍览花鸟,这使得他的画作更显生动,更有生气。他笔下画材十分宽广,各类禽鸟、花卉信手拈来皆是佳作。而且造形颇佳,富有诗意,“文”气弥漫,出神入化。观他的画犹如在吟李白和杜甫的诗,似在品龙井的茶喝陈年的酒,他的佳制大作饱含着松篁修竹共舞、梵呗经声共鸣的韵味,饱含着超越世俗,空明清纯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意境气韵,这是中国画家对于超然画面形象之外的神态、神气的一种冥冥之求。著名书画大师黄宾虹更将其称为“内美”。为追求这种境界,祖铨先生心绪逸出红尘,总是远离尘嚣,躲进小楼,有如达摩面壁,莫干铸剑,筚衣蓝缕,苦心孤诣,研习名家技法,以此博采众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绝不满足故纸堆里讨生活,力戒作品中存在的陈陈相因的“画谱气”,这让他的作品更趋深厚,让人品味到画外浓厚的书卷气息和郁郁古风。其笔墨所绘之处,往往有只研朱墨作青山,别拘一格写花鸟之妙,那自然中有人心,人心中亦有自然的意境美和气韵美久久弥漫。需要赘述一句的是,施老画品颇高,人品极佳。施先生在作品中追求的是真善美,在生活中他也身体力行。节庆时节的笔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募捐,他总是无条件地善而为之。其人格魅力已在笔墨挥洒中幻化为作品的内在美。施老的人品口碑在画界如出谷幽兰,风中劲竹,弥久吐香,依然挺拔,这让他的画作更有了厚实之感和真挚之气,使“钱塘鸡王”美名更远播,“传神之笔”更让人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