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0版:设计
3  4  
PDF 版
· 从现代设计思潮看平面设计的功能与形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3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现代设计思潮看平面设计的功能与形式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设计也在快速发展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平面设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现代词汇,在信息社会扮演着资讯传播的重要角色。

  平面设计是作为信息沟通与传达的载体,其本质就是利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视觉符号针对受众实现信息的告知和劝服。当前的某些平面设计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即重视设计的视觉效果,忽视信息的传播功能,其中的图形常令人眼花缭乱却不知所云。诚然,图形的表现性对于信息传达的效果固然重要,但失去传达功能的图形,其表现的意义又何在?另有些作品的信息虽然一目了然,但图形却单调乏味,形式上千篇一律,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信息沟通的效果当然也大打折扣。平面设计是解决视觉沟通问题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引导内容呢?换句话说,功能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究竟如何?

  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曾造就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手工业的辉煌。但当时的设计主要为贵族阶层服务,形式过于矫揉造作,装饰繁琐。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后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批量化生产导致设计水平急剧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以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法国“新艺术”运动最具影响力。工业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这两个运动都是主张恢复手工业从自然中吸取和借鉴营养,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运动对于艺术与技术如何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但当时的设计并没有真正解决如何适应工业化的问题,甚至对现代工业文明采取逃避的态度。设计仍然是为少数贵族阶层服务的专利,并未真正做到为大众服务,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现代主义”运动于上个世纪20年代应运而生。俄国、德国、荷兰等国结合了本国的特点,为“现代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以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最为突出,它提出功能的重要性,主张功能为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作品在形式上采用简单明确的几何造型。此后的平面设计受“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设计形式上的处理趋向理性,采用非对称的形式,追求视觉冲击和平衡以及高度的传达效度。在“现代主义”的旗下,形式最终让位于功能。事实上,“现代主义”的成长历程就是“功能主义”的发展史。说到“功能主义”,我们必须提到建立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它深受20世纪前后各种设计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并加以融会贯通。在设计思想上包豪斯提倡:1.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3.设计必须遵循客观的法则来进行。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33年被纳粹关闭,它的历史虽短,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战后的“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相当的高度,最终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基础的设计思想,设计真正开始了为大众服务。

  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则多”设计原则成为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灵魂,直至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为了达到“少”的目的,甚至可以漠视审美的需求。平面设计变得过分理性冷漠,缺乏人情味,最终演变成形式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渐渐招致越来越多人的厌倦和反感。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产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米尔顿·格拉塞曾说过“少并不是多,恰恰够才是多”。 在艺术与技术如何结合并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方面,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对“功能”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根据马斯洛的心理学说,人类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更高级的精神价值往往成为追求的目标。重视使用功能的同时更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追求个性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后现代主义”向 “现代主义”平庸乏味的风格发起挑战的同时,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功能”一词的多元内涵。

  在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平面设计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与国际相比却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中国的设计师(特别是在幼儿时期)接触的艺术熏陶较少,审美修养先天不足,仅凭有限的美术和电脑技巧难以真正达到对设计的理解和审美。优秀的设计师首先是一位艺术家,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丰富的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和深厚的审美修养。因此,当今的平面设计不仅要求设计师跟上科技的进步,还必须赶上美学的发展。

  因此在当今中国的平面设计行业存在着几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设计作品中本土文化缺失问题。

  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而言,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盲目的全盘西化会带来致命的后果。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应植根于本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文化,不断从中发掘有益的设计元素,并尝试与现代设计语汇结合,逐步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

  设计观念的国际化和多元化问题。

  中国的平面设计在形式上深受西方设计思潮和风格的影响,而对设计功能的理解却愈发显得陈腐,长此以往中国设计必将止步不前。“后现代主义”宣扬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中国的设计必须从思想到形式与国际进行全面深入地接轨,包容多元文化并促使其良性互动,这需要中国平面设计师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广泛吸纳先进的观念、技术和经验,使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得到同步发展。

  设计语言的个性化问题。

  在成功设计师的眼中,个性化的设计形式是思想的闪光点,它与人性化相联系,与功能和美感相统一,而非仅限于使用功能的单纯载体。摆脱模式的套用和形式的抄袭,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平面设计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这种探索既是对设计语汇的丰富,也是对设计精神功能的拓展。

  不可否认,作为应用型产业的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功能性是恒久的价值标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评判一件平面设计作品的优劣,关键在于评判者对“功能”含义的理解程度。广义的“功能”除了物理层面上的使用功能外,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具体到平面设计上,功能不仅体现在信息传达的可行性上,更反映在传达的有效度上。信息传达有效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不是“说什么?”,而是“怎样说?”,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形式是有效作用于信息传达效果的诉说语言,它既是达到沟通目的的手段,又是功能在完整意义上的有机组成部分。西方有句俗语:“每个硬币都有两个面。”平面设计的功能是目的,形式是途径,二者因此相辅相承,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