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年十月,秋阳璀璨,我闷坐在画室里,望着窗外的斜阳,看着画室里的一幅幅葡萄画作品,单调的题材,雷同的画面,让我觉得很是烦躁。翻动的思绪如同窗前“沙沙”的树叶,更加令我难以心安,我扪心自问:如何才能找到葡萄画新的表现题材呢?苦闷之极,我索性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或许会有所收获。我踏着残阳的背影,漫步在大街上。
金秋的北方,正是丹桂飘香、硕果累累之季节,我走在马路上,观赏着迷人的景色。此时,一声憨实的吆喝:“鲜葡萄,不鲜不要钱!”把我从赏秋的思绪中拉了回来。“啊!不鲜不要钱”。我止住脚步,仔细地打量着这位卖葡萄的农村老大爷,粗黑的手,推着一辆自行车,后车架上装满了两筐葡萄。在夕阳的照耀下,那葡萄显得愈加晶莹透亮,一杆北方的老秤,放在筐里。此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几点艺术灵感的火花,我不禁暗叫,这不是表现葡萄画绝好的题材吗?真是寻他几度君不见,一声呼唤从天来。
我急忙跑回画室,紧紧抓住这一瞬间的灵感,铺纸调墨。经过一个通宵,顺利地完成了这幅题名《不鲜不要钱》的作品。北方老藤编成的筐,装满了娇嫩鲜亮的葡萄,一杆老秤斜在画面下方,秤盘里串串的葡萄显然是已称过了分量。那杆不常入画中的秤,分明是在衡量着农民的质朴与真诚,与那些惟利是图的奸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引发了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不鲜不要钱》是对农民善良人性的赞誉。我用浓重厚实的篆书题写“不鲜不要钱”,行书小字的题跋与篆书大字形成灵动与厚重的比较,整个画面既鲜活又朴实,给观者一个全新的艺术感受。
1993年这件作品参加了全国教育工作者书画展,《不鲜不要钱》在近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书画报》等众多刊物先后发表报道了这件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四面八方的飞鸿,热情鼓励的话语,像雪片一样飞到我的画室。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令我非常感动。由此我真正地体会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感悟生活,感悟社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美、创造美,是当代画家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样才能不愧于时代,不愧于火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