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赏析
3  4  
PDF 版
· 曲尽其妙的青瓷造型艺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曲尽其妙的青瓷造型艺术
■崔 艳
  古代生产青瓷的窑系主要有越窑、龙泉窑、官窑、哥窑、汝窑和钧窑等,窑址遍布大江南北。从而使青瓷在胎质、釉质和色泽上都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青瓷局面——越窑、龙泉窑釉是“千峰翠色,类冰似玉”,官窑、哥窑则是“釉厚如凝脂,冰裂纹见长”,汝窑、钧窑“釉色淡如天青,浓如天蓝,晶莹如美玉”。

  东汉时期,浙江大地上以上虞曹娥江流域的早期越窑为代表,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西晋时期是青瓷的大发展阶段,它迅速取代了其他质地的产品,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用具。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墓葬中青瓷的数量此时大大增加,成为主要的随葬用品。在整个六朝时期,青瓷的制作水平,从釉的青绿色泽和胎的质地,成型技术和烧制工艺,都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变化的只是它的器物种类,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由于它的美观实用,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种新出现的材质,迅速成为体现当时社会风尚的新载体。它所表现出来的装饰题材和装饰手法,最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文字艺术的表现上,诗歌的雕琢堆砌,骈文的华美辞藻,都表现出这种风格。《文心雕龙·原道》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雾雕色,有逾画之妙,草木贲华,无恃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受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西晋太康前后,在短暂统一安定的社会条件下,追求生活上的奢靡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青瓷生产也表现富丽繁缛的装饰特点,非常盛行各种精雕细刻的装饰手法,在器物的表面往往用模印的斜方格纹、水波纹、联珠纹、花蕊纹等各种图案组成纹样带。并注重器耳和器足一些细部的刻画雕饰,用动物形象制作成的器物成为当时青瓷造型艺术中一大特点。

  三国两晋和南朝的青瓷,一个最明显的时代特点就是造型特别丰富多彩。青瓷本来是日用器皿,聪慧灵秀的浙江先民,在注重器物实用功能的同时,采用画龙点睛的手法,便把原本呆板、凝滞的实用器皿变得富有灵气。唐代诗人韦庄的《台城》诗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在诗中作者用鸟的空啼来渲染一种景色依旧、物是人非的苍凉气氛。而在六朝时期的青瓷装饰艺术中,鸟作为一种装饰题材也确实曾大量出现,反映了社会对“群生虫豸”皆有灵的认同。而鸟的形象,更是成为最为多见的一种题材,它们与器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如鸡首壶便是由盘口壶发展而来的,在器型本身没有很大变化的前提下,仅在瓷器的上腹部两侧粘贴模印的鸡头和鸡尾,就使整个器物变得情趣盎然。常见的蛙形水盂,微鼓的腹部,健壮的四肢以及栩栩如生的头部,把实用功能与动物形象融为一体。六朝青瓷中,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比比皆是,洗练简洁,生动逼真,极富艺术夸张意味。

  六朝青瓷的造型艺术,以堆塑罐最具特色。堆塑罐体形硕大,结构颇为复杂,通常是在大罐上再加几个小罐,再在顶部和四周堆塑神仙、佛像、人物、鸟兽,乃至亭台楼阁、民家院落等形象,有的还刻有烧造时间、地点、吉祥语、工匠姓名等铭文。堆塑罐记录着死者生前的各种享受和爱好,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衣饰、舞蹈等社会生活状况的宝贵资料。

  瓷器伴随着中国历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它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六朝青瓷特别钟情于器物的造型,正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习尚和审美理想独到的反映。今天我们观赏着这些六朝青瓷器物上千姿百态的飞鸟,或是姿态各异、生动逼真的动物造型的时候,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们仿佛都流动着生命,承载着历史的年轮,讲述着古代先民的生活,体现出他们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