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4版:画家
3  4  
PDF 版
· 南国风·世纪风
· 陈政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陈政明人物画浏览
南国风·世纪风
■吴 杨
  开篇:海滩拾贝

  陈政明1956年结束中学课业。此前,绘画作为爱好不过盲目捡拾,见什么画什么。1959年就读于汕头师范学校,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很基础的台阶,有条件将业余爱好转换成人生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明确了方向。最初的切入点是画速写,以画头像为主,画了大量速写,画出模样来了,很自然地过渡到某种程式,如年画和连环画,“文革”后期还画过一段油画。广泛涉猎对艺术家的成长十分重要,正如一片庄稼地,肥沃总是好事一样。他后来也画山水和花鸟画。油画仍旧阶段性地、不时地温习一下,为着触类旁通,加强光在国画上的运用、对西画有所借鉴,形成他的一个创作强项。

  年画取其唯美秀丽,取其巧整和端庄,老百姓喜爱,也能登大雅之堂。年画拒绝嘻皮笑脸和玩世不恭,拒绝低级趣味而崇尚恬静纯美的中华风尚。陈政明显然特别适合画年画,他的国画作品始终保留着年画的某些特征,由年画的静态美到国画的动态美,在不断尝试、探索中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深入。林墉15岁时读到陈政明的年画作品,以为是先生辈,后来见面了、结识了,方知陈只比他年长1岁。林墉作如是说也可能出于客气,但陈政明悟性高,成名早则是不争的事实。

  连环画则是在速写基础上的成果积累,就像石头、砖块准备足了,很自然地想到要造一座房子。他同时也为出版物画插图。作品多见于广东人民出版社、上海美术出版社、《羊城晚报》等,《连环画报》也有刊载。

  这期间他不断地深入兴梅客家山区、海陆丰渔民区体验生活,画速写、搞创作,一去就是个把月甚至几个月,住在老乡家里,成天埋头画画。

  1965年前后尝试画国画,到“文革”后期开始出成果,《南海晨曲》入选全国美展,并被选送到日本等地展出。一群南海女民兵身披朝霞,准备出海习武,时刻守卫在边防线上。这类题材同时也出现在姚有多、梁岩等人的作品中,如《五七干校》、《入党申请》等,是美术作品对那个时代的客观反映。

  一个时期里,海边防题材成为陈政明的创作重点之一,选题与其个人气质相一致,画来得心应手。

  他中等身材,体形俊美,仪表堂堂,林墉形容他是“脚手精细的美男子”。性格倾向自会影响作品风格,崇尚庄重美好,正大气象。《南海晨曲》之后他又连续创作了《晨练》、《春风吹遍南海疆》、《春风送我去远航》等作品,或入选全国美展,或出国展出。到了1981年,他在国画界已颇有名气,在中国画研究院挂上号了,应邀到颐和园藻鉴堂作画,有幸结缘黄胄、程十发等先生,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眼界为之廓开。

  自1965年算起,陈政明从事国画创作已逾40个年头。岁月如海滩拾贝,每个人的捡拾各有侧重。若从绘画的对象上区分,则他的中国画创作可大致分为4部分:

  A,反映时代特色,贴近农村生活,关注社会变迁,着力歌颂工农兵群众的精神面貌及时代追求。

  B,采集民族风情,丰富绘画内容。除捕捉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见闻外,更深入甘南草原、西双版纳等地采风。重走丝绸之路,反映大国气象。

  C,域外采风、集萃,变海外生活见闻为艺术作品,以此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

  D,开发古典题材,拓宽艺术视野,通过画古代人物,以丰富笔墨趣味及艺术想象力、表现力。

  正文:陈政明人物画浏览

  反映时代特色,贴近农村生活,关注社会变迁,着力歌颂工农兵群众的精神面貌及时代追求。

  “文革”结束后涌现出的画坛新军是一个特殊群体。“文革”十年积淀,可谓养精蓄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画像任何领域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受“冲击”,一波三折。时光一定会将这支新军推到前台,砥柱中流。

  陈政明的艺术追求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发生在潮汕特有的文化氛围里。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以韩江为纽带,以汕头为轴心,以地域文化为特色,拥有古老稳定的生活习俗和区域特色——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有独立的影视文化、民间工艺和音乐。除了汉字和政体、国体,其他方面几乎自成体系,跟一个国家差不多。潮州锣鼓红火热闹,工夫茶则喝得人心态平和,千家万户,必不可少。潮州人勤劳节俭,精打细算,柔中有刚,擅长经商,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代表,李嘉诚便是潮州人。每两年一届的潮汕同乡会是世界级的聚会,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等中华美德被其广为传播。

  陈政明的绘画艺术借助这块土壤和环境,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南海晨曲》作于1973年,画的是海陆丰地区的女民兵,一看装束就跟别处不一样。潮汕各县都为他所熟悉,尤其客家山寨和海陆丰边区,来往更为频繁,在当地有许多朋友,如同亲人般,一些农民朋友还曾进城看望他,像亲戚般走动。

  1999年,他创作了代表作《正月里》,在广东画院举行的个人画展上备受关注,前省委书记等领导到场观看,都说,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澄海的农民。

  随后,《正月里》作为评委作品,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及在国内外多个大型展事中展出,广受关注和好评。作品喜气洋洋,新风扑面,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如果不是衣着、环境、画家有意设置的各种生活道具,仅从人物的精神面貌看,已全无昔日农民的特征,而代之以富足欢快,笑声朗朗。画家有意将老少三代的命运变迁融为一体,而以老一代居中,作为主体。他们中有年迈的婆婆,有高寿的老农,也有归国的老华侨或是来自城市的老干部,在年轻辈的簇拥中,在儿孙满堂中尽享天伦之乐,感受幸福时光。这里是小康之家;这里是城乡结合、相互融通之地;这里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寄托着画家对父老乡亲的深切祝福。潮汕文化以及这一文化熏陶下的人格魅力,必定表现为凝聚力和精神美,也所以能长久不衰。崇尚沉静、和善、宽广,是陈政明美学思想的基调。生活中也有浅薄和丑陋,也有低级庸俗、玩世不恭,艺术作品就其社会职能而言理应对此有所劝戒。艺术家有责任通过作品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倾向,表达人们的主流愿望。

  《牧区姑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是一幅在上个时期八十年代颇具前卫性和代表意义的国画新作,画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由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特区的土地上大步向前,走向未来。他们是开拓的一代、弄潮的一代、也是幸福的一代。时代总是把机遇最先给予年轻人。画中的他们几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可年轻又分明是最大的财富,令人羡慕,特区的明天就在其肩膀上,相信他们一定会深感使命重大,任重道远。

  作为同类题材,十几年之后陈政明又创作了《夜大学生》,入选首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作品侧重刻画了3位姑娘走在求学的路上,脚步匆匆,衣着俭朴而新潮。衣着容易改变,真正深刻而意义重大的改变只能来自于知识,唯有求知若渴方能拓宽视野,进而拓宽自己的人生之路。

  就这样,陈政明身在特区,在开放一线,亲眼目睹和忠实记录了家乡巨变,热情赞美社会进步所发生的深刻影响。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随之改变。(下转第45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