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3版:鉴藏
3  4  
PDF 版
· 书画鉴定中铁证是否真的如山
· 我看文物书画鉴定师
· 鉴定闲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鉴定闲话
■梅墨生
  我不是鉴定专家。但却常常遇到鉴定问题。作为一个从事艺术的人,自不免于关注鉴定的方方面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对“鉴定”的印象经过了一个从“神秘”到“平易”到“混乱”的过程。起初的神秘感到如今的混乱感一直搅绕在心。这些年,也不同程度地接触过一些不同量级的鉴定家,上到“国宝级”的,下到在琉璃厂的画商“掮客级”的,专业的业余的、学问型的经验型的,名头大的名头小的,不一而足。这些年,看多了听多了想多了,也就有些不拿“鉴定”太当事的感觉了。又仔细一想,我并不是不拿“鉴定”当事儿,因为鉴定无论怎么着也是一门科学,尽管它还亟需完善也亟待现代科学的介入。我是愈来愈怀疑现在的一些“鉴定家”。不但原来的对“鉴定”的神秘感渐次削弱,而且对一些所谓的“鉴定家”或者“权威”的“神圣感”也日益消失。对于街谈巷议、口耳相传的鉴定家故事,我也听过不少,一笑了之,不必太当真,可是,对于亲闻的一些事和白纸黑字印在那儿的东西,我们就不能熟视无睹了。

  一次,在纪念某古代大书家的展览会上,某鉴定大家在人们的拥戴下进入展厅,站在展厅中心,众人瞩目,这位已逾八十高龄的鉴定家遥指其中一幅挂轴说:假的!我当时心中一惊,真是厉害,以我这而立之年的眼目站在丈外尚且看得模糊,而这位权威竟以如此高年如此距离如此速度作出如此肯定的判断,不谓神乎?且不管在下对这件作品有何浅见,仅此一指一语就将我对当代鉴定的乾坤看淡了。

  再者,海外某文化基金会曾在海外举办了所谓两岸名家大展,展品全部经某鉴定名家看过,且皆一一题跋,推誉备至。我有一册在手,翻看之下,不禁惊异万分,那黄宾虹、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黄秋园等等实在是不忍卒读——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经不住推敲的,甚至潘的作品是从哪些潘作上“嫁接”摹仿而来,我皆可一一指出。我不知将来这些大名头的真伪作,将会发生何种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学一句鲁迅先生的口气:我只有而已而已。要知道,这些假冒伪劣是有“权威”护航的呀。

  如今,还有许多业余鉴定家,他们或许是画商,或许是收藏家、或许是艺术史论家、或许是画家,反正也兼事鉴定。以偏概全的、玩弄文字游戏的、卖弄文化资格的、指鹿为马的,也是众生相,我称之为假专家。但不可小觑假鉴定家,这些人有特殊的鉴定发言权——或为某名家家人甚至嫡传弟子,或为史论界名家,或为某名家经纪人、收藏大腕,总之,是非常人物。可是,不客气地说,就因为你是名家的家人就可以信赖么?我们听到的名家后人做假自家“名头”作品的事也不少了。所谓弟子的情况也一样。有些名家在世时,作品便有弟子代笔的,师殁后,弟子为生计所迫或其他原因而造假乃师者更是屡见不鲜。况且,弟子也只熟悉老师一个时期的风格,并不一定全面研究过乃师艺术,其发言权的价值理应与名家家人一样:可以参照罢了。一些经纪人、藏家之说法,时不免于有其他动机在里头,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乃至兜售其奸的事我们也耳熟能详,也不能全言置信。至于史论家言,因为他们有史论依据,有文献研究,有不少参考价值。但是,史论家若是缺少审美判断和书画体验,直觉感受力不足,也会掉在一些误区里。因为如今造假者的学识也在提高,仅以文字或理论证真伪,总还不够。

  说到底,鉴定首需人品和良知。在下以为这一点比鉴定知识重要多了。缺少良知的鉴定水平愈高,愈可怕。当然,鉴定水平是不断积累提高的,大家是从小家来的,名家是从不名家来的,水平高是从水平低来的,谁也不是神仙,学问在积累,科学在严谨。令人尴尬的是,目前的鉴定界很混乱,就像书画市场很混乱一样。最要者,书画鉴定这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有不少先天不足。它太难确定的因素不少。至于鉴定家们的名人谱与意气用事同样令人尴尬,本人不想置喙。

  鉴定之事,可以探讨商量之处不少。在此仅举一端。某次,我得到一件黄宾虹山水,有友人来,不免说三道四,询之还有“假”的理由是:黄宾虹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线条太硬了。另有从事鉴定的朋友说:书法用笔太尖了。我听罢反驳道:黄宾虹在60岁前有不少尖细笔,那是他干细活时期的画。还有,我们不能用成熟后特别是暮年风格衡量所有作品,如果这样,黄宾虹早年的不成熟时的作品便会全被判死刑了。事实上,这也是我1995年在香港看了黄宾虹的专题展和本世纪初在杭州看了浙博黄宾虹展后的一个新认识。黄宾虹晚年的混沌是从早年的分明来的,晚年的粗犷是从早年的纤秀来的,晚年的浓墨是从早年的浅淡来的,晚年的柔软含坚刚是从早年的劲直斩利外露刚硬来的,岂能执晚而不见早,以一斑而论全豹?我并不想说我这件东西一定对,我只是想说鉴定问题不可以偏概全,要知道画家的艺术风格与水平是一个变数,要受制于画家的成长过程和发展阶段。鉴定中的因素很多,就如画家艺术创作中的因素很多一样。哪些是变数哪些是不变数?正是需要我们不断鉴定的。门外人谈,故说闲话。不禁想发一问:由谁来“鉴定”鉴定家呢?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