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3版:鉴藏
3  4  
PDF 版
· 书画鉴定中铁证是否真的如山
· 我看文物书画鉴定师
· 鉴定闲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看文物书画鉴定师
■文先国
  自1992年我国开通文物艺术品拍卖以来,总的形势是喝彩声如潮,大方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对文物书画艺术品的需求也空前高涨,文物艺术品拍卖日趋火爆,收藏家队伍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壮大。由此而来正反两方面的轰鸣声不断。喝彩的皆大欢喜,为文物艺术品市场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当的叫苦不迭,对簿公堂不伤大拍卖行半根毫毛,却对小拍卖行和民间一般收藏家频频泼冷水。问题的症结,就在文物书画艺术品的鉴定上。至于文物书画艺术品的真伪优劣鉴定,呼唤建立民间收藏机制的浪潮正在逼来,我想就此谈点看法,与广大收藏家朋友互相切磋。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立。以启功先生为主任委员,史树青、刘巨成二先生为副主任委员,综合国内京、沪、津、辽、苏、陕、粤等地54位专家为首批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委员集中了当时国内在陶瓷、书画、青铜器、古籍图书、钱币、玉器、杂项等九大类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代表中国二十世纪末期文物鉴定的水平。到目前为止,首批54位鉴定委员,启功、刘巨成、马子云等22人已谢世;万育仁、王文昶、王世襄等17位因年事已高等原因退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2005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第二次公布国家鉴定委员共88人,除周绍良、汪庆正公布后逝世外,另现有傅熹年、史树青、耿宝昌等15位首批委员,并有原秘书长刘东瑞新增补为委员。现仍留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的大都年事已高,如杨仁恺、徐邦达、薛贵生等,都已进入望百之年,从身体生理现象言,已很难开展正常工作。相对已谢世或退出鉴定委员诸鉴定大师,现在的鉴定委员,已多不具备先前的权威性。况且现在国家文物局也明确规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一般不为民间文物鉴定提供保证,所以民间收藏文物鉴定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比较20年前中国文物书画艺术鉴定的气象,今天确实是不能十分乐观的。

  近十年文物艺术市场火爆以来,从文博系统内到社会收藏界,都没有停止过一天呼吁“打假、打假!”究竟怎么打假,谁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大的拍卖公司有底蕴、有声誉。老牌子老字号本身即财富,人们都认可。可要维护名牌字号声誉,关键是前赴后继的人要有先人的学问与德性。书画,就是要体现文化精神。鉴定文物书画艺术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谢赫说的“六法”,尤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要义。识得气韵生动的艺术眼光,不是师傅带徒弟的那种传教手艺的方法,主要靠的是文化眼光,全方位的艺术鉴赏视野。

  我认为,一个鉴定家,要有相当的国学功底,要有一定的中外哲学美学理论为依托,否则鉴定眼光就是下里巴人与商业利益的一种对应。中国的艺术市场,正因为这种普遍存在的商业利益眼光对应,使艺术市场像商人一样庸俗化。这个致命的毛病,目前能认知的收藏家不多。收藏家绝对不能被商业的眼光弄花了眼。此外,我们很多所谓的鉴定家,鉴定中缺乏艺术欣赏,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了的错误。

  老一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或往矣,或年事已高,极少数权威已不能撑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书画艺术鉴定的天空。大师难再,现今实际意义上的鉴定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承接者身上。在民间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中,拍卖行与拍卖行,拍卖行与鉴定师,鉴定师与鉴定师之间,存在着矛盾不能避免。规范鉴定师制度是当务之急。我觉得,只要充分听取参与鉴定师考试人员的意见,分别陶瓷、字画、玉器、铜器、古籍版本等项考试,实战考试见分晓不会很复杂。考试鉴定师资格,当然也包括文化理论。实践与理论都拔尖的人物,即是权威鉴定师的预备队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