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版画
3  4  
PDF 版
· 丝网版画一片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丝网版画一片天
□刘一丁
  今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西子湖畔破天荒地迎来了“版画周”。杭州市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时举办了“中国丝网版画回顾与前瞻展”等三场版画展览。浙江虽属美术大省,画廊林立,画家众多,但是留给版画的空间却并不多。因此,难得出现一次“版画周”,还真让版画爱好者们欣喜一番。

  应当说,“版画周”的举办,凸显了中国美院竭力扶持版画艺术的良苦用心。在国画和书法强势发展的浙江,版画终于有了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

  在“版画周”里,我特别关注其中的“中国丝网版画回顾与前瞻展”。这并非由于它的名称前面加上了“中国”的字样,而是因为它的年轻与活力。事实上,许多普通观众大多比较熟悉木刻、铜版和石版等版画类型,却对丝网版画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即使是某些美术院校和专业的学生,也不乏对丝网版画存在着陌生的现象。

  丝网版画,是美术家借助丝网印刷技术,来制作版画作品而产生的新版种。上世纪40年代,率先在美国诞生。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出现。

  在“中国丝网版画回顾与前瞻展”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国内第一批丝网版画家们的作品。比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军的《太阳》和《采莲图》、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姜陆的《人在途中》系列、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黄启明的《老屋》和《舞》,还有中国美术学院陈聿强教授与安滨教授的《风骨》、《柳浪闻莺》和《孔雀》、《中流击水》等。

  中国丝网版画家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大多数能恪守着自己清贫的艺术阵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聿强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6年,还是18岁的小青年陈聿强,从上海考进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原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版画系。    

  谁也不清楚陈聿强是如何爱上版画的。1957年,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借版印刷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信息,刺激了近在杭州的美院版画系。那时,陈聿强看到系主任张漾兮先生请来了苏州的年画艺人,在美术殿堂印制桃花坞木版年画。陈聿强花了3分钱人民币,购买了一张作为珍藏。也许,这是他喜爱版画的最原始记录。不过,陈聿强记录在心里的,是张漾兮先生面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感言:版画需要民俗特色。

  毕业留校后,陈聿强开始了版画创作。改革开放了,美院图书馆首次购进了大量的国外艺术书籍。一天,陈聿强偶尔读到了介绍丝网版画的内容。他被美国版画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迷住了。众多的国外丝网版画,走进了陈聿强的内心世界。他看到了丝网版画的前卫风貌,更为版画从沙龙艺术向波普艺术的转化而兴奋。于是,陈聿强开始了丝网版画的探索。

  1980年,陈聿强发表了他的第一幅丝网作品。这就是刊登在《富春江画报》上的《斑马》。尽管用现在的眼光看,它显得比较幼稚。但,这毕竟是自己在版画创作中的一个新起点。《斑马》是陈聿强用丝漆印在绘画纸上的作品。此后,他又将水印木刻的技法,引进了丝网版画。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打上了中国民俗的烙印。在版画界引起了反响。如果说,陈聿强是中国最早从事丝网版画创作的画家之一,那么,在宣纸上水印丝网版画,则是中国第一人。且至今,还是唯一的成功者。

  陈聿强开创了水印丝网版画的先河。他的作品曾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展出。在很长一段时期,他对自己摸索成功的水印丝网技法,小心谨慎,秘不示人。连英国画家前来中国美院取经,都不愿公开。到如今,年已68岁的陈聿强,方自我“解禁”,向他的学生公开传授了水印丝网技法的绝招。

  除了陈聿强“发明”的水印技法外,丝网版还可分为感光丝网、手绘丝网和数码印前处理丝网版画等种类。所以,仅关注陈聿强的水印丝网版画,还不足以对这个版种的全面了解。“中国丝网版画回顾与前瞻展”让我们从来自全国的18位画家的100余幅作品中,品尝到了丝网版画的“满汉全席”。

  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我的一些有关丝网版画的普及知识,只是源于陈传授,因此,希望大家原谅我的情有独钟。

  “中国丝网版画回顾与前瞻展”让许多艺术爱好者开始关注和了解丝网版画。在过去的一些基层单位或教学部门,通常运用蜡纸油印机,以此来解释丝网版画便容易理解了。蜡纸通过铁笔,在有网纹的钢版上刻划后,产生了若干小孔眼。当油墨抹在蜡纸上时,从部分孔眼中漏泄到承印的纸面上,便形成了印刷品。只是丝网版画按照这一个原理,用了耐括印且性能稳定得多的膜面,来替代手刻蜡纸。以聚氨酯括帚代替油印机的滚筒而已……所以若备有120目——150目左右网目的锦纶、尼龙筛网,现成的聚氨酯括帚和丝印台上的网夹这三大件,也就可以制作丝网版画了。

  由于封堵和开启网面孔眼的手法不同,丝网制版的技法可纳为三类:直接法、切割法和感光法。可以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技法已经或者即将诞生在我们的眼前。

  其实,在“中国丝网版画回顾与前瞻展”上,我们已经从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国丝网版画家的身上看到了一些继承和发展的痕迹。当然,这也是画展主办方有意向人们展示的进步方向。正如著名版画评论家齐凤阁所说,从知识结构上看,新一代丝网版画家与前辈存有很大差异。年轻丝网版画家,在现代主义艺术洗礼中,接受版画教育。因此,观念新,接受新事物快,注重物性探索。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设备材料的改进,以及大量国外媒材的输入,使得当下丝网版画语境转换,图式更新,技法精进,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技法固然重要,但作品反映的内容永远是第一要素。中国丝网版画的先驱们,在探索创作技法的同时,大多延续了同时代艺术家共有的现实主义观念,以具象作品为大观。相比之下,新生代版画家已经无须再摸着石头过河,便可掌握现存的技法,他们比前辈版画家更加在创作中放任画笔,对个性与观念作自由的表述,涉及的题材也相对敏感。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中国丝网版画正在迈入一片自由的天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