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评论
3  4  
PDF 版
· 从情感的变迁 透析伦勃朗的艺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情感的变迁 透析伦勃朗的艺术
■湖北美术学院03版画 李红波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么来自大自然,抑或来自女人。纵观伦勃朗坎坷的一生与其艺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两位女性,以及在两个女性身上产生的不为世人完全接受的爱情。我们不难发现,爱情的得失与悲喜,是促成伦勃朗堪称17世纪杰出的艺术大师的重要原因。

  笔者之所以选择情感作为透析伦勃朗艺术的切入点,是因为英国传记作家菲力普·肖特在其著作《毛泽东传》的序言中有这样一些话:“一个外国人要完成这样一本书《毛泽东传》面临的问题比中国同行要多得多,我是一个英国人,我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与中国作者完全不同,中国人的思想缘于儒家、道家和佛教,西方人的思想则缘于基督教和希腊东正教,作为一个英国作者,无论我做多大努力,都不可能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待毛泽东,就像中国人不能用“英国人的眼光”去看待丘吉尔一样……”然而情感是全人类的,是无国界、无地域的,对待情感东西方人或许有些不同,但整体而言是大同小异的。伦勃朗的情感虽然曲折,但不令人费解,而且恰恰是一个正常的男人真实的写照。

  伦勃朗出生于一个莱顿面粉家庭,殷实的家境令其具有资产阶级的情调和贵族的血液,这也是他能在艺术殿堂一展才华的原因,因为西方艺术更多是贵族的特权。贵族的气质与倔强、高傲使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初露锋芒便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式的优越感,也在这时候,其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个女子——萨斯琪雅走进了他的生活,两人饱受苦难,力斥觊觎女方遗产及萨患有肺病等诸多困难终于走到一起,伦勃朗人生的第一幕悲剧也因此酝酿上演:

  和所有年轻人对待人生中的第一次真爱一样,伦勃朗一方面掏空心思地希望爱人能拥有富足的生活,这一点与徐志摩在苦恋林徽英未果选择陆小曼时,为其挥霍无度而辗转于生活的窘迫境地不同,伦的表现更多的是贵族情结与年少轻狂对爱的简单承诺与理解作祟;另一方面,伦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初尝爱果的甜蜜使其信心十足,对人生充满绮望。

  在这一时期,伦勃朗的艺术品貌更多的是停留在娴熟的技法的玩味中,也是其优越的心境的凸现,甚至有摹仿的性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是其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不难看出这幅作品除了高超的技艺和坚实的造型能力之外,全是迎合资产阶级的口味和自身贵族地位的重申。与妻子的画像《画家与其妻萨斯琪雅》更直露地表现了伦当时满足和得意的样子,身佩宝剑、抱着娇妻、高举酒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这一时期他的自画像也停留在无忧无虑、高贵、傲然的层面,或纨绔子弟式的极度美化,或衣冠楚楚的庭臣式的高贵。

  极度的自信和自我的不断膨胀,以及无可比拟的优越感使伦在《夜巡》一画中肆意挥洒,完全按自我意识表达。所以这幅伟大的属于年轻艺术家心灵颤栗的作品备受冷眼,伴之而来的便是门庭冷清、一贫如洗,然而祸不单行,其心爱的妻子也在这时候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伦勃朗的优越感和贵族情结以及奢华的绮望被无情地击碎!

  在租来的破旧狭小的屋子里伦勃朗痛苦万分,他深深地思念着和妻子的美好时光,也体会到了妻子无比寂寞和眉宇间流露的淡淡的哀愁,(萨默默地为伦付出一切,而他更多的是以物质和借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爱,萨的一生也印证了“做一个艺术家的妻子等于慢性自杀”这一说法!因为伦勃朗以其为对象所作的《约瑟与波提夫之妻》、《阿尔忒密斯》、《酒店里的浪荡子弟》等画中萨流露得更多的是寂寞与痛苦。)反思既往,伦勃朗悲痛悔恨万分,为寻求心灵的平静,他寄情山水,对大自然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在此后几年中,他作了许多以阿姆斯特丹郊外风光为主题的风景画,《郊外有风车的风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画饱含着对大自然勃勃生机的热爱与礼赞,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怅惘!

  “世间有为法,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纵情田园的时光让伦勃朗“顿悟”了,奢华、虚无终归平淡和素雅;骄傲的贵族视角转换成了温婉的“市井”视角,对物质情感的理解升华到精神的交感。这诸多的变化使伦勃朗再次拥有了爱情,与萨有着迥然不同气质,有着乡村少女特有的淳朴与娴静的亨德里克,填补了伦勃朗饱受创痕的心,炼狱后的伦勃朗迎来了他艺术中最辉煌的一页。

  他用饱含沧桑的眼光和涅磐的心灵感受亨德里克羞涩、温柔、丰腴又十分可爱的情态,《窗边的亨德里克》、《亨德里克像》、《亨德里克入浴》、《修脚的示巴女王》等作品均摒弃了昔日所有的浮华回归到真实、恬淡之中,同时他边用同样深含爱意的心对待着这一时期其他的作品,《雅各祝福约瑟的孩子们》一画与其早期的生机勃勃和激动人心截然不同,画面中只有安静和脉脉的温情,画家在画面中表达更多的是对年少无知时的自我忏悔和精神境地的逐步超脱。

  也许有些人的感情注定只能在悲哀中曲终人散!爱情的甜蜜仅仅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是痛苦与无奈!道貌岸然的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无法容忍伦勃朗与这位保姆身份的女子的爱恋,在谴责和恫吓中,伦再次陷入了门可罗雀的地步。步入“知命”之年的他没有选择取悦和阿谀去玷污自己的艺术,对生命、名利、爱情、生活更深的理解,让艺术家坦然又无奈的面对着再度破产和丧妻失子的痛苦,潦倒到连绘画材料都买不起的伦勃朗没有向命运低头,对世界的绝望和感情的更深的打击使他沉浸在艺术的梦幻中。晚年的伦勃朗进入了一种癫狂与冥想的奇幻的状态中。

  此刻伦勃朗的自画像是画家生活与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最耐人寻味的和最具感染力的:1660年的《自画像》正是画家丧妻,家产变卖后完成的。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腰、不修边幅,只有一对眼睛还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什么,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像塔一般巍然不动、傲视苍生!《扮成圣得罗姆的伦勃朗》中画家的形象是萎靡的,大有垂垂老矣之态,面容憔悴,生活的风霜写在脸上,一对睁大的眼睛似乎告诉我们他没有消失在艺术世界中……1665年画家最后一幅自画像中,伦勃朗显得十分苍老,他披着旧衣、眯缝着眼睛、嘴巴微张、唇边带着一丝苦笑,眼里充满了哀愁,生活、事业的连续打击,爱情的灰飞烟灭,诸多肉体、精神的桎梏均跃然画上。

  1669年10月4日,这位伟大、高贵的艺术家——这位不愿再迎合权贵为得到一块面包裹腹去当巡夜人的饱历沧桑苦难的被人遗忘的艺术家,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他高产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约600余幅油画、1300余幅版画、2000余幅速写与素描,却在生前甚至死后数十年内未被荷兰社会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足以令人窒息的悲哀与遗憾!我们希望这位用血泪谱写生命所有篇章的艺术大师能在天堂再续他的爱情,能被上帝和天使们给予无尽的呵护与关爱!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