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百家于一炉,集八书而大成”,这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陈必武先生的自撰联,也可视作是其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的真实写照。
自古迄今,浙江都是书画名家辈出的地方。远的不说,近现代便出了吴昌硕、黄宾虹、沙孟海、陆维钊等领一代风骚的“重量级人物”;到了当代,在“收藏热”与“书法热”的大氛围下,浙江的中青年书法才俊,更是以积极入世的姿态、饱满进取的创作热情,独步中国书坛画苑,大有“江南书法甲天下”的势头。而在这个异彩纷呈、各具千秋的书法群体中,作为一名具有相当传统功力与发展潜力的中年书家,陈必武是一位颇值得研究与推介的人物。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简要地解读一下他和他的书法艺术。
应该说作为书法家的陈必武,他走的是一条以“与古为徒”,以天地、造化、先贤为师的习书之路。陈必武习书自唐楷入手,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上溯魏晋,转习“二王”、宋四家及明人法帖,从中领会和感悟不同时代、不同书风的“笔墨精神”。
“北碑南帖”是传统书法学上的习惯说法,陈必武人处钟灵毓秀的江南,可以说是饱受帖学的浸淫,然而他却能跳出窠臼,将“帖”与“碑”来了个“中和”。他在帖学的基础上对《龙门十二品》、《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下了一番“强其筋骨”的工夫,以求面貌的奇崛与骨力的劲健。同时,他还广泛涉猎篆、隶,以钟鼎、石鼓、石门颂为宗,从中汲取朴茂、凝重、天真烂漫之意。为了固根基、求精致,他又精研小楷,上溯钟王,下涉黄道周、祝允明诸人。
在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的基础上,近十年来,他又潜心于行草书的学习与创作。从章草皇象《急就章》,到今草孙虔礼的《书谱》、智永和尚的《千字文》,再到“颠张狂素”的大草,直至黄山谷、祝允明、王孟津、徐青藤等人的草书,他都从中细细体味古人书写时的笔情墨趣,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行草书链条”。陈必武还善于广交良师益友,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无论是传统的经典作品,还是颇具时代气息的“现代书法”,他都用“拿来主义”的眼光,以“扬弃”的学术态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因此,“不薄今人厚古人”、“转益多师为吾师”,可以说是他学书的态度与宗旨。
多年来,陈必武一直供职于与书法艺术门类大异其趣的电力部门。读书、临池、挥毫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中完成的。他数十年如一日,在“无丝竹之悦耳,有案牍之劳形”的行政工作岗位上,只要“偷得浮生半日闲”,便潜心读书、醉心书艺,以一种苦行僧的殉道精神,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大寂寞。多年的艺术实践,陈必武坚信“功夫在书外”,他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深谙“一通百通”、“艺不压身”之理,通过画理、棋道、琴律、诗韵去感悟书法艺术的无穷堂奥。在注重综合修养的同时,他还重视书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自己的书艺探索,将所思、所感、所悟诉诸笔端,撰写了一系列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论文,将书法艺术从感性实践升华为理性认识,这在当今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索的书坛,更是难能可贵的。
综观陈必武的书法创作,可以说是洋洋大观、琳琅满目。几十年的孜孜以求,使其书法已臻诸体兼备、雅俗共赏之境。
古人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的确,长期的挥毫临池与早年打下的扎实基础,使其书作呈现出既具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不乏一些时尚唯美的现代气息,无论真、草,还是篆、隶,每种书体在他腕下均有上乘表现。其篆书古朴浑厚;其隶书则写出了各种风貌,既有凝炼庄重、气势恢弘的一面,又有洒脱、灵动的一面;其楷书则气息高古、静穆疏朗。而在诸体中,我最为欣赏的还是他的行草书。其行书,风格多样,骨格清奇。既有飘逸、空灵一路,又有清美俊秀一路;既有劲爽、奇崛一路,也有时尚夸张但仍不失传统遗韵一路的书作。其草书则通过一气呵成的气势与摇曳多姿的线条变化,表现出一种节奏美与韵律感,从而让人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艺术张力!总之,欣赏陈必武的书作,无论是中堂条幅,还是横披、斗方;无论是扇面小品,手札、尺牍,还是擘窠巨幛。观其书,给人一种雅士摇扇、佳人揽镜、清风拂面、赏心悦目之感!
应该说正值创作盛年的陈必武在当今书坛已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果。如今他不仅出版了数部印制精良的书法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杭州西湖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书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和个人、机构收藏。而且还经常参加一些国际国内重要赛事或展览活动,在圈里圈外均赢得了上佳口碑。浙江电视台、美术报、《中国书法》杂志等多次以专题形式报道陈必武的书法艺术。其书法作品也被一些有眼光的藏家看好并在拍场上时有佳绩传出。但他仍以一颗平常之心,宠辱不惊,物我两忘,从容作书,淡定做人,继续践行着他的书法理想。
2006年4月2日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