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美育
3  4  
PDF 版
· 让我们理解得更全面一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我们理解得更全面一些
——与尹宏老师探讨
□李力加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
  2006年3月18日《美术报》美育专栏刊发了重庆市北碚区静观中心校尹宏老师《小学〈艺术〉教材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文。文章对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艺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对于促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发展,对于不断完善、充实国家小学《艺术》教材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读完尹宏老师的文章最大的感受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不断变革是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艺术教师最需要进行的职后教育。

  一、对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迄今已经进入第6年,如何评价本次课程改革,教育部领导2005年已经做出表态。对于在一线从事具体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大家的意见显然也非常重要。但分析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至今6年来,教师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旧是对于国家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推出的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全面认识。对于小学艺术(美术、音乐)专业的教师来说,就需要对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胜任教学工作中,对教材有比较整体的把握。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据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中,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的国际性发展趋势,借鉴许多国家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或学科群的综合特点来研制、编写课程和教材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的课程目标。艺术课程在学习领域的设计上,首次使与人类文化行为密切相关、建立在普通人的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能力基础上的听觉艺术能力、视觉艺术能力、形体艺术能力、言语艺术能力这4种基本艺术能力之间,在艺术学习中建立了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有机的联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4种基本艺术能力的学习,能够在一个“共生相成”的综合课程学习领域中得到充分的提升与发展。

  这样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已经是完全超出了1999年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的规定范围。而且,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课程是人文课程的重要观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教育,这个期间的教育对象中的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学习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是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这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使我们的观念得以转变,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这样才能实现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这一终极目标。

  考虑到尹宏老师是美术学科背景出身的艺术教师,因此,从上述这两个相关的国家课程标准的认识上予以提示。今天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再紧抱住过去的《教学大纲》来思考,因为,这样的思考就没有了对话的语境。只有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才能对新课程和教材有比较客观的理解与认识。

  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以现实为起点,以前景为目标”。在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因为诸如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评价和考试制度、课程管理以及教育环境等多种问题的存在而产生疑问。但是,艺术课程体现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无论是迈一大步,还是跨一小步,都已经从单纯强调艺术技能的传授而转向更为关注学生多种学习能力的获得,艺术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艺能展示的地方,而是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建立自信并获得艺术能力的学习场所。基础教育课堂上的艺术学习,可以说是今非昔比,其整体发展趋势,也已是不可逆转。而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非常正常,关键是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才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几年来全国范围内各实验区、国家艺术(美术、音乐)课程的上百场次的教师培训中,普通一线教师的认识误区,就是对国家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通识性培训内容关注不够,大都认为这是一种理论与理念上的东西,你不要讲太多了,只要告诉我怎么上课就行了。孰不知,教育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教育思路的变化引发对教学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二、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是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主要根据。艺术课程属于综合课程,是依据每个普通学生已经具备的4种艺术感受能力在人文主题的统领下,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4科学习领域的“统合”,而不是一般艺术老师理解上的在一节课堂教学中,上了美术再上音乐,再上舞蹈和戏剧方面的内容,更不是热闹的说说笑笑。

  1、正是由于这样的课程性质,就决定了在教材中必然是以人文主题的统领来关联音乐、美术、舞蹈、戏剧4科学习领域的内容。目前在全国范围里,一线的艺术教师基本上是3种类型组成,即美术学科或音乐学科背景,以及在乡镇和农村学校里的“包班全科”教师。所以,每位教师在面对艺术教材的时候,并不是要将教材里每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统统教出来,而是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之特长,以整合性的思维理解和认识课程与教材内容。首先,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然后再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就可以避免尹宏老师文章中所说的那种浮在课程内容表面的教学现象发生。

  2、关于美术教学中的示范问题。新课程改革中,不仅艺术课程,包括美术新课程在内,整体上都是以改变过去专业学科性单一倾向为目标,特别重视美术教学作业的结果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即便是有示范,也是同时提出几种可以给学生选择的表现可能,改变过去美术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的老师画、学生临摹的情况。所以,如何认识这样的问题,其最终还是需要从理解课程标准的角度入手,才能逐步改变自己的观念,对问题有比较客观的理解。

  3、教材的编排体系,特别遵循了现代社会儿童的心理、生理认知规律。现代社会,由于视觉图像传达已经与口头语言、文字表达并列为3种最基本的信息接受方式,儿童在社会成长中的认识和能力不像过去时代那么封闭了,因此,教材所采用的点式的编排,恰恰依据了现代网络意识,一个互联网站打开,实际上连接着世界上数千、上万个网站。教材中的一个点,将启发学生以关联的思维对待事物、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而不是单一教学生认识“点、线、面”,本质是人文文化,其实在生活里,在一切艺术中,这一要素是共同存在的。

  4、教材中使用图片的意图,也是适应现代社会视觉图像传达的迅猛发展态势。因为广大小学生最习惯的就是看图片,无论在电视广告中还是在自己生活里,图片是他们最熟悉的。儿童作品少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艺术课程刚刚起步6年,教材的编写是与课程实验同步进行的,教材编写组实在不愿意同目前国内数个版本的中小学美术教材那样,基本上是以教师制作的“儿童作品”充斥版面。所以,这个问题在今年底教育部即将进行的教材修订工作中有改善,会将实验区一线学生的作业补充到教材中。

  关于版面设计的问题,也会在教材修订工作时得到改善。

  5、美术教学内容种类编排的问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中11套小学美术教材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的出发点是考虑到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材料、工具的多样变化,要为课题内容服务,而没有像6年前老《大纲》教材那样,把某种材料与工具集中在一起的学科编排方式,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编排。实际上每一种课程与教材的变革都有其利弊两个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执行教学教师的教育机智,教材是固定的,教学是灵活的,“不把教材当圣经”早就成为全国各实验区教师艺术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了。所以,任何问题的发生还是需要多从教学者本身去研究,教材只是一个参照,主动的变化教学才是最根本的。

  三、艺术教师的成长

  6年来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群体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问题同时也成为制约新课程发展的一个焦点,这在艺术课程实施中同样反映出来。如同艺术课程是从我国单科的美术、音乐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我国艺术教师基本的结构就是原先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把握好新课程教学成为每个艺术教师需要随时思考的问题。

  从艺术课程和教材的结构看,教学本来就应该采取美术与音乐教师共同备课、分别任教或共同任教等新型方式,而不是由一位老师把美术和音乐以及戏剧舞蹈等方面的知识都承担下来,而且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目前一些地方的实验区出现美术或音乐一个老师担任艺术课教学的情况是不正常的。这里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节省教育经费开支,自行删减艺术教师编制的原因,也有艺术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理解上误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与调整。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也就是“教师即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向学校并通过学校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理解、建设性的伙伴合作关系,形成现代新型文化,通过课程改革,使课程变革成为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

  实际上,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工作中,艺术教师成长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研究自己。研究自己,你就必须认真地对待和研究我们做教师的和学生群体之间教与学的各种实践细节以及属于经验的东西。一方面,需要把这个专题的教育变革建立在自己平常的教与学经验基础上;另一方面,又特别需要关注自己课堂教学经验所存在的文化处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艺术教师只有从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做到变革我们自己的教育,也就真正做到了“教师即课程”。

  例如,尹宏老师文章中提到的《色彩与浪花的印象》、《点线面的交响》、《风筝不断线》等单元课题的教学,具体的美术活动并不是单一的美术技法教学,而是艺术家的精神,是通过某种美术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和他们的创造性思想,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承担的。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艺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每次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建构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如果艺术教师能够对课程标准、对艺术文化能够理解得更全面一些,就能够真正将艺术课程上成文化课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课,而且学生某种艺术技能反而能够在人文文化的润泽下获得更大的提升,这其中的关键还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艺术教师的成长,需要的就是艺术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艺术教师要随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质疑,随时调整自己教学思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并容纳一切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变革自己、发展自己。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