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评论
3  4  
PDF 版
· 叶恭绰与毛泽东的翰墨情缘
· 八指头陀
· 南北居知见录
· 由跳舞感悟书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叶恭绰与毛泽东的翰墨情缘
■张瑞田
  叶恭绰(1881——1968),5岁时受蒙先祖兰壹公,学四书五经。原籍浙江余姚,后迁广东番禺。字裕甫、玉甫、玉父、誉虎,号遐庵、遐翁。早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堂。曾任芦汉铁路督办、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兼交通银行经理、孙中山大本营财政部长。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出任铁道部长,后任北京国学馆馆长。1949年从香港回到北京,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书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叶恭绰与毛泽东主席在年龄上刚好相差一肖,两人对传统文化均有自己的理解,只是表现于翰墨的心境不同。1949年以后的毛泽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做诗、写字,都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叶恭绰作为前朝遗老,在新政府担任着闲差,可谓“无官一身轻”,有的是时间自由自在地画画、写字,对平民来讲叫颐养天年,对叶恭绰这等人物来讲则叫老有所为。叶恭绰是前朝的“高干”,与毛泽东肯定有过交往,他当然了解毛泽东,遂将自己编辑出版的《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寄给毛泽东,同时修书一封:“主席钧鉴:恭绰年来渥承光被,稍获新知,然结习未忘曩时所业,有可供参考者仍随宜掇拾,冀附轻尘之助,兹印成《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一种方式出版。谨上呈一部,期承乙览之荣,并赐训诲。附致崇礼。叶恭绰敬上。八月五日。”

  叶恭绰的谦虚、谦卑谁都能理解,那个时候毛泽东的威望极高,他有理由俯视一切。但他看得起叶恭绰寄来的书,看得起清代学者的治学履历。接到叶恭绰的赠书,毛泽东很高兴,并立刻回函:“誉虎先生:承赠清代学者画像一册,业已收到,甚为感谢!不知尚有第一集否?如有,愿借一观。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三年八月十六日。”

  接到毛泽东的信函,叶恭绰在兴奋中又有些惶恐,他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毛泽东能够亲笔回信,又没有想到毛泽东对自己所编的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毛泽东又给叶恭绰出了难题,毛泽东在信中所要的《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已被时间淹没。该书出版于1928年,其中的170名清代学者画像,由叶恭绰祖父南雪公亲手钩摩。书中附有清代学者的长篇小传,记述了学者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在当时影响甚大。尽管《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已很难找到,叶恭绰还是把自己珍藏的一套送给了毛泽东,并在信中表明了这套书的珍贵:“主席钧鉴:奉示敬悉。《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舍间存书已悉毁于变乱。兹另觅得一部奉请存阅,不必交还矣。馀致崇礼。叶恭绰谨上,廿一日。”

  令叶恭绰欣慰的是,毛泽东非常看重《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他在中南海的住所反复咏读,最后还在书的首页钤盖了自己的藏书印“毛氏藏书”,可见毛泽东该是何等看重叶恭绰所赠之书。

  毛泽东与叶恭绰追逐翰墨,但风格大不相同。毛泽东有思想,有才情,做诗、写字,常有惊人之举。叶恭绰晚年如意,画画写字是消遣,虽说腕下功力直追古人,但,独缺豪迈、畅达,输于郭沫若,更输于毛泽东。正如同叶恭绰与毛泽东对清代学者、学术有兴趣一样,我们也对叶恭绰与毛泽东的诗文、墨迹有了兴趣。他们在历史时空中成功定格,影响非凡,尤其是毛泽东。同样,能与之交往的人必然身贵,叶恭绰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可以与毛泽东交往,与中国的另一个伟大人物孙中山也是战友。我想,现代书法家没有几人会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也正因为如此,时人很愿意聊聊叶恭绰的书法。

  毛泽东与叶恭绰不同风格的书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凸显出一种特殊的价值。毛泽东的书法得怀素遗韵,又加之非凡的人生历练,书法的人格化特征明显,醉人醉世。相比之下,叶恭绰的书法更靠近传统,这一点,启功先生看得清楚——“先生体短而神清,食少而气旺。每见米饭只用半盂,面包只拈一片,盛筵之上,亦但取肉边之菜。而文章浩瀚,韵语丰穰,书法则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谓非出于异禀,不可得也。”叶恭绰长于章草,与沈曾植、郑诵先、王邃常诸君一样,他把章草写出了味道,写出了自己的面目。古人论书,非常在意写像了哪一家,又是否脱离了那一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叶恭绰从旧式教育里走出来,国学功底自然深厚,我们必须相信他临帖的深度与广度。然而,作为书法家,我们更看重叶恭绰的艺术感觉和笔墨表达能力。这两点,叶恭绰没有让我们失望。在他的书法作品里,最夺目的就是书卷气,字里行间的文化信息、生命感受相互对应,呈现出作者雅士的气质和学者的精神。为此,叶恭绰的章草就少了笔墨刻意的雕琢,多了线条自然的流转、情感张弛的表达。从书法的技术层面来讨论,叶恭绰的书法又高于毛泽东。只是我们在判断书法的高低时,常常把这一点看得不太重要。没有办法,书法艺术是人格化的艺术,它有时显得很虚伪。

  我们评价书法,很难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这是历史留下的不良习惯。相比之下,文学要好得多,康熙、乾隆喜欢写诗,据统计,所遗留的作品达几万首之多。但是,在清代文学史,我们没有看见对他们诗歌创作的过高称颂。可是书法的价值判断,就没有这份幸运,首先是书法的价值标准不好确定,再有就是我们沿袭着两千年的文化心理,受“血统论”的影响,常常仰视那些大人与超人,这时候,人的理性、甚至良知都会退之其次,在从众意识的作用下,我们就开始胡说八道了。谁的官大,谁的字就好,谁的钱多,谁的字就值钱,谁的地位特殊,谁的字就不同凡响……这样下去,书法艺术的真实面目就会在历史的时空中迷失。其结果将是中国文化的惨痛损失。

  好在毛泽东与叶恭绰地位特殊,其书法也高古、清劲、博雅,属人书俱佳。至于二人书法的艺术差异,也仅属于评论层面的事情,可以各说各的理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