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0版:评论
3  4  
PDF 版
· 给草根书法一些土壤
· 中日古代书法珍品展观后感
· 《茅盾笔名印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日古代书法珍品展观后感
□卫剑波
  像所有书法人一样,王羲之是只可仰视的。日本人双手合什喃喃念道:在我们的心目中王羲之是神,是神!既然如此,那么拜神的善男信女排成长龙的确不能出乎意料,出乎意料的应该是王羲之,也许他不会相信千百年以后他还是那么无法逾越,套用《霍元甲》的台词:王羲之啥时候是天下第一?就在今天,就在今天。

  不是今天,是1639年前,但是今天我的感觉更真切。无论老幼,华洋,王羲之得到了他毕生所无法想象的成功,他的魅力在书法史上空前绝后,我的疑问是:书法史就是王羲之吗?

  3年前,汪庆正先生说,上博计划在3年内展出王羲之的存世尺牍代表作《丧乱帖》。结果这个愿望成了汪先生的毕生宏愿,当王羲之真的来到上海,汪先生却无缘一面了。时间带给人的是期待,也基于此,我的上海之行充满了对世间许多无法预知因果造化的敬畏,我辈有幸!

  虽然等待看《丧乱帖》要花上三个多小时,乐此不疲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书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我这么大麻烦,驻足5分钟成了朝圣者的奢望,若论不同,挂在展厅出场的王羲之风采还是比二玄社的印刷品要来的精神,虽是唐摹本,勾画精到还是不亚于王珣的真迹。

  古人做事不喜欢偷懒,感觉上此帖墨色浓且深,虽是尺牍,但内在空间感的确出神入化,给人美的享受。说王羲之千古巨子,要用现代空间美学来衡量还是鬼斧神工,自然浑成,绝无造作之气。其余两帖基本上有类似之处。再看小王的《鸭头丸》天然之趣不逊其父,说是老米临作,不太相信。关键在于气度不像,宋人用笔决不如晋人流畅放逸。现代人对此帖评价不是太高,我不敢苟同,比如这次不在展出之列的另一件小王的《鹅群帖》也是,往往计较于何人临作,不是从艺术本质出发,有失公允。米芾的《虹县诗》是本次展览另外一件令人神往的作品,比起二王老米还是展示出一种既承接王书又淋漓痛快的书风,虽然这种痛快是不如现代人的恣肆,但法与理还是贯穿了作品始终。值得现代人反思。老米的尺牍很好地继承了二王,这次展出的册页基本体现了老米的把握能力,很值得玩味。相对而言,上博收藏的《多景楼》就要让人直呼伪帖了,不但笔力不够,章法也乱,通篇气韵怪异。记得近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研山铭》,可谓同胞兄弟,真可一笑。苏轼的作品少些,还算不错,分量轻了。遗憾的是《寒食诗》无缘一见。黄庭坚的作品是文章的草稿,但是无论笔法、章法,多有精妙处,此公书法功力还是在蔡襄辈以上的。有趣的是沈辽的尺牍,老米当年斥其为“排字”现在看来还不赖,尤其是带有水波纹的纸,着实让我辈艳羡有加。

  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铭》感觉上不似唐人手笔,弱而淡,说是宋人书,可信。赵孟頫的作品很多,就是一般,怀素的《苦笋帖》还是精彩,两行说尽无限意,不可不看。

  明清的作品或许是不被重视,精品不多,实难说好。要说说日本书家的作品,空海的草书变化自如,直接二王,可惜他的《风信帖》没看到,小野道风的书法是由唐而晋,好像少了些灵活。藤原行成的临王字,让人看到了日本书法取晋法而笔力不逮的无奈。日本书法的“和样”化,取中国草书意蕴,失点画之美,是进步还是悲哀呢?看到他们的后期作品,感觉到一种文化的空虚和自我的陶醉,过于空灵反倒虚无。可能是唐以后中国的文化越来越不被日本人看得起吧!

  我坚定不移地在一周后再次来到上海,目的是赶上上博换上《孔侍中帖》、《妹至帖》,让我惊讶的是观者减去大半。

  难道王羲之的魅力消退得如刀郎一样快吗?不用排队,我可以一小时站在两帖前,仰望书圣,而不用担心工作人员催促挪步。看来看热闹的中国人还是跟历史上一样多,站在我身后有一群日本人,他们站的时间几乎与我一样长,而且早在年初时日本展已经展出过,或许这样的联合大展日本人也不可能经常见到吧。

  书法就像一部正史,中国人从蒙昧到觉醒再到绚丽,之后衰落,现在再谈振兴,书法到魏晋成熟得如同神六上太空,快得惊人,又成熟得惊人,之后甚至连后人都无法再逾越,是辉煌难以再续吗?看了这次展览,感到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王羲之繁复的笔法和当时的社会是如此反差强烈,即便拿到现在,微电子技术发达到这种程度,我们却只会拿笔简单地拖拉,甚至都不能像明清人掌握自如了,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吗?我不愿相信。

  但愿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不要只为了看王羲之再排起看不到头的长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