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名家”、“大师”称谓不绝于耳,人数之众、喧哗之躁,尤以书画界为盛。尽管圈内外曾对“大师”的标准等问题开展过专门探讨。然而这一习气不仅未有所收敛,反而愈演愈烈。其中不乏追求各种功利的胡乱“炒作”者。
何为“大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本)曰:“大师即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崇仰的学者或艺术家。”《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本)则指“大师为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并为大众所尊崇的人。”另外还解释“宗师为在思想或学术上受人尊敬又奉可模范的人”、“巨匠为在科学或文学艺术上有极大成就的人”。根据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史,书画大师本身应当具有丰富精博的思想学识、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的艺术架构,而且必须是经历一定时期的历史考验,对后世产生广泛的影响等等,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史为例,自五代以降也只经历过屈指可数的几个发展高潮。像荆浩、关同、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南宋四家”、“元代四家”、“明代四家”等等,每个阶段发展走势以及每个高峰绝对尺度也都不同。书画大师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能够承前启后、在艺术巅峰“潇洒走一回”的人,称作大师、巨匠恐怕是不为过的。由此可见,大师、宗师也只能是整个艺术家队伍中的佼佼者,也只有极少数十分杰出的书画名家闪烁出永不湮灭的创造光芒,最终才可能穿越历史时光隧道而照耀后人。但这并不是以平均主义观点来理解,每个时代必定都会出现一个或数个艺术大师。
如今的“书画大师”何以泛滥成灾,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人们出于对有些老艺术家们的敬重,在称呼、评介的时候“就高不就低”所致,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媒体通常的善意报道。特别像有些非专业类媒体,由于从业者书画专业素养受限,这种现象好像有些司空见惯。因为提及的人多了,某某“大师”的名声似乎也就逐渐地形成了。
二是称呼乃至评介为“大师”,也表现在某些不肆张扬的书画名家(其实际水平可能不低,而与大师标准似乎又存有一定距离)之亲属后人、弟子传人之间。譬如有的本意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进行广泛宣扬所为;也有的并不完全排除感情因素,甚至存在“光宗耀祖”之意;此外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历来亦讲究师承关系,有道是“名师出高徒”。老师在别人眼里被视为大师,弟子们何乐而不为?尽管昔人也曾云“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至于有些“门户之见”,那就暂且不谈了。
三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当代书画界似乎也越来越有点像娱乐界,开始变为名利场。某些静气不足的书画家认为:在世不为人所知,身后谁人能识君?因此为达到名利双收目的,不择手段刻意自我“炒作”。从“无名头”开始炒作,向“小名头”、“大名头”方向猛干。当然从请人写捧场文章到在媒体上宣介、举办个展、出版作品集等等,几乎难有“免费的午餐”。回眸现在某些书画家宣传资料上常云的“曾在多少家媒体上有过介绍”,实际上不少都是以某种代价换来的。只不过许多人不甚了解其中的某些规则罢了!也只有明白事理的人士才可能识破这些“秘籍”。这样“炒作”得来的所谓“大师”光环,也让一些书画家外表看似喜滋滋的,也许钱没少赚。其实这对稍有自知之明的人来说,对自己的艺术本领究竟有多大、能否成为大师应当是有所预知的。
四是缺乏人格、经济完全独立的艺评家。即使有人从艺术标准讲些真心话,经常也被视为“说三道四”、“与人作对”,岂不存心想断别人成名成家、卖字鬻画的路子吗?暂且不谈被骂爹娘了,搞不好还会惹上所谓的侵犯“名誉权”官司。凡此种种缘由致使书画界缺乏真知灼见的学术批评,而人情之托或商业评论等迎捧之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误导作用。
五是在日渐功利浮躁的商业氛围中,借鉴娱乐圈中的某些“造星”手段来营造“书画大师”,亦乃市场经营中介、投资收藏机构常见的市场运作手段。这也从一个方面造成了近年字画价格急骤高涨。
相对于其他一些科学文化领域,书画界“名家”“大师”倍出现象与这些有着很大关系。其实通往艺术巅峰的崎岖山路充满了艰辛坎坷,“大师之门”向来也被喻为“地狱之门”。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书画家毕尽全身心之努力,向这一目标冲刺。但由于受到主客观种种条件因素制约,最终不得不面临夙梦难圆的残酷事实。经初略统计,自近代起以不同方式称谓“大师”的人至少有百余位,而“名家”则更有成千上万。但从历史学术角度来看,真正名实相符、且能站得住脚的名家大师究竟又有多少?笔者始终以为:过于神话某位书画名家,最终没有多少历史学术意义;当然用“高、大、全”等观点过于片面地苛求任何人,同样也无多少令人信服的道理可言。追求客观真实的历史最终是富于理性的,它不会因为人们的感情和意气用事。
众所周知,以真品的价格购得赝品,乃艺术品市场上最大的风险。然而愚也以为:用真正的大师作品价格购得“伪大师”的作品,这一风险同样不可小觑。笔者在此也希望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相互探讨,透过浮躁纷呈年代的所谓“大师”现象,能够看清成就大师的本质。客观准确地把握书画界的所谓“大师”现象,对人们正确开展投资收藏活动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