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4个部分组成,充分体现了美术课改民主化、个性化、社会化、国际化和综合化的特点,但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与真实的学生一起,按照课标中的要求与建议去执行,美术课改才有可能由理想变为现实。另外,课改的成功除了教师知道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作外,还需要很多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各部分,特别是内容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它带着其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并展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困惑。
一、理念的困惑
本次美术课程改革改变以往仅仅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相应地,教学内容也作了很大的变动,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革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以传授的方法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而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新课标从原先重过程、方法,再到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许多教师觉得无所适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学出发,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无需研究复杂的教育对象,教师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能规范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已深深浸透于广大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中,而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难免感到困惑。
教师还面临着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冲突所带来的矛盾,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和参与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同时,课程改革还要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实行学分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为个性发展拓展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然而,我县2005年12月进行的一次全县性艺术测试活动,其测试评价都有一套标准答案,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存在明显的矛盾。
另外,知识与情感、个性的培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个性,积极的情感与个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有些教师对课标理解不深,误以为注重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就符合了课标的要求,传授知识就违背了课标的理念。所以,改革的步子要能做到恰当的控制,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必备的条件以及准备这些必备条件所需的最起码的时间。否则,课改不仅不能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二、实施新教学方法遇到的难题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些要求阐述得非常清楚,但在实践中却会遇到种种障碍。
第一、学校的支持系数。
成功的课程实施离不开学校的配合,比如学校的工作策略、经费、人力、活动上的支持,师资培训等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包括课堂讨论、收集资料、调查、考察、参观、现代设计和现代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正常开展的首要条件便是师生的共同参与,而师生的参与度需要学校行政部门有如何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工作策略;其中的调查、考察、参观等活动需要学校提供经费、人力;现代设计和现代媒体艺术的实践等活动既需要学校的经费保障,又需要学校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学校领导的充分支持,是此次课改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二、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接受者、操作者和控制者”,因此,有怎样的美术教师,就有怎样的美术课程。但是,目前从我县2005年对美术教师的艺术素质测试来看,教师的素质还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具备承担美术课程实施的能力,有些教师则不完全具备。有些教师尽管能力较强,素质较好,对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指导纲领领悟也很快,但观念的更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与实践的长期磨合。中老年教师能力较强,已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拥有丰富的经验,对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充满信心。对他们而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对课程改革的态度问题。能力强的老师如果采取封闭式的态度,不愿意投入,也不愿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那就会影响美术课改的进程。至于能力较差的教师,就更难达到课改的要求。
另外,教师的素质问题还包括教师间是否能合作,只有教师之间广泛合作,增加相互间的交流、沟通、配合、支持和帮助,才会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目的,才会最终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三、校外环境的影响。
美术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合。但是,社区是否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学校美术教学的需要,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家长、社会团体等能否理解美术课改的最终目标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对此我们还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的困惑
20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又进一步对两种知识进行了解释: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仅靠书本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很多教师只具有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很少具有隐性知识的教学经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就涉及到了“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但是,目前教师这方面的素质还参差不齐,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改的又一个困惑。
困惑,可以说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关键。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应该多从教师的层面反思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关注每个教师的生活状态,只有这样,美术课程改革才能达到它所要达到的目的。
仲跻止,男,1952年生,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南通市美术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