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日渐富裕,人们更需通过艺术来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艺术与经济的结合,亦越来越紧密。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有92%的人视艺术为构成某一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仅当代画家的作品,年销售就超过30亿美元。英国的艺术业,一年销售额超170亿美元,其规模相当于汽车行业。而旅游业收入的30%,也直接归功于艺术。在德国,1984年,艺术与文化创造的社会收入已达400亿美元,等同能源部门的创收。
人们对艺术生活的追求,同样也推动了油画市场的繁荣。1988年,国际艺术市场油画年销售额超400亿美元。1988年—1989年苏富比和克里斯蒂两大拍卖行,共售出超过40亿美元的艺术品。销售额分别超23亿美元和17亿美元,名画价格屡创新高。凡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一幅画,当时售价为80美元。时隔百年,如今他的作品价格已超8000万美元。生前的凄苦与死后的殊荣,留给后人更多的是深深的思索。毕加索56岁生日的第二天,代表作之一的《哭泣的女人》,以250万英镑销出。目前,他的作品已超千万美元。以上两例虽属极端,但收藏艺术品,尤其是名画的增值率与获利率是显而易见的。它比任何股票、证券、房地产交易的利润都高,且风险相对要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转向艺术品投资。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举世瞩目。艺术品市场看好。油画销售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看来,油画市场在中国,会有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要真正让油画走进千家万户, 站稳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油画本身是一种西方艺术,传入我国,也仅有百年的历史。油画倘想进入民间的艺术审美市场,我认为,首先有个“西方形式中国风”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艺术风格。要有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喜庆热烈、吉祥和谐的民族色彩。全方位多层次地追求具有民族味的中国风,这是必要的。然而,所谓中国风,还不仅是内容的反映,还有形式的表现,就是在绘画尺寸上,也要考虑到中国百姓的居家面积与文化氛围。倘想进千家,入万户,我认为,画幅宜小不宜大。
第二、适当的价位,更是油画进入千家万户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排除那林立高耸的宾馆酒店、办公场所的高价收购,以提升他们的企业形象。但是真正要让油画服务大众,我认为价格宜低不宜高。这主要是,要认真考虑到基层大众的经济许可与心理承受。这里,向油画家们提个建议。大家心知肚明的是,艺术市场上的价位,并不是油画质量的高低、艺术品位优劣的寒暑表。那种通过虚假的炒作,有意拔高自己的价值,以抬举所谓身价,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油画家们首先应考虑的,倒是“服务大众,开拓市场”的“革命奉献”。说得实在点,所谓“要索取首先就要付出”。只有待到大众市场烂漫时,油画家们方可“从”中笑。
再次,我国有一支庞大的油画家队伍,每年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作品。这些作品,除小部分被国外经纪人、画商所收购,大量的油画最终还是要走进千家万户。这就要做好在传媒上的强势宣传与各项专业服务。油画的受众面,相比国画而言,还是弱势,毕竟国画有着这么多年的市场基础。平民百姓如何欣赏油画?油画家们除了动笔画画以外,还需在媒体上写些文字,普及油画知识,提高鉴赏水平。这里“远水”可救“近火”。因为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激发对油画的购买欲。
中国油画虽然年轻,但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这也正是油画市场发展的潜力所在。当然油画市场的存在和发展,虽是不依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油画推向大众百姓,作为审美需要,会成为千家万户的一道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