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6版:画家
3  4  
PDF 版
· 大貌·大势·大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5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貌·大势·大要
——著名画家杜巽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五一”长假前后,应杭州六和文化会所的邀请,著名画家杜巽在该会所举办了《杜巽画集》首发式暨画展。5月7日上午,由杭州市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杜巽作品研讨会在六和文化会所举行。令主办方惊喜的是,虽然还处在长假期间,与会的一些专家都早早地来到了会所:83岁的王伯敏教授一大早就来了,杨成寅教授来了,吴山明伉俪来了,孔仲起来了,周沧米来了,徐英槐来了……杭州的画家来了,上海的画家也来了,著名作家、音乐家也来了,书画爱好者也来了……椅子加了一次又一次,高朋满座,高见叠出。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过了中饭时间大家还是意犹未尽,真的给主持人顾宏(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出了难题。

  上午8点半,研讨会准时开始。杜巽教授首先致辞,他在感谢王伯敏教授、杨成寅教授等与会者之后,动情地说:“我已经从艺50年,走了半个世纪的艺术之路,这个时候,我觉得需要好好地总结一下。‘旁观者清’,今天我想请在座的各位老朋友,多讲些知心朋友式的知心话,多评头论足,多帮我剖析,帮助我对自己走过的路很好地进行回顾,让我更好地在艺术天地里耕耘、求索。”

  随后,参加研讨会的各位专家争相发言。下面是部分发言摘要(以发言先后为序):

  

  ■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美术史论家):关于书画评论,有句顺口溜:文心雕龙古画品,四句赞誉两句评。对杜巽的作品,我也有“四句赞誉”,说四个好处:一是精炼善琢,每个地方都没有马马虎虎,都没有应付了事,认认真真地仔细琢磨,时时处处都抱着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认真态度。二是杜巽的画里面有三个“大”:取大貌、取大势、取大要。取大貌是我最先有的,也是最明显的感受。无论画面表现的是高原还是瀑布,看的人都能一目了然;取大势,画面要有势,没有势,山水画就成了地图;取大要,就是画面要有要点,画面的要点是落在人的身上还是山上,是表现晚上还是白天,还是体现画面中的季节变化,都有清楚交代。三是杜巽的画重内因又重外化,这是他极好的特点。外化是作品内涵的表现,如果一幅作品只是外表好看就经不起反复的推敲,就说明缺乏深刻的内涵。好的作品需要有深刻的内涵。四是几十年来,杜巽的笔墨功夫冶炼得很深,基础功底扎实。同时,不仅对杜巽,还有其他画家,我也有“两句评”,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不齐之齐”的问题。黄宾虹先生经常讲“不齐之齐”,画面不能整理得太整齐。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人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是头发理得齐齐的、胡子剃得光光的,衣服穿得笔笔挺,好像天天在做客人,就过份了,这样处理画面就过于整齐,就会有做作之嫌。齐而不齐也要有分寸,画面搞得乱七八糟也不行。一个是关于内外装修的问题,外表的装饰容易,内部的装饰就难,但非常重要,需要更深层的提炼,才能使画面更有意境。

  

  ■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第一,杜巽的画很有才气,灵气,这点很重要。有些搞艺术的人尽管一辈子认真钻研都无所建树,皆因缺乏才气。杜巽很适合搞艺术,因为他有这份才气、灵气。第二,杜巽造型基础扎实、广泛,能力强,有功底。不管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外国风景,都能看出他较深的基本功,基础很牢固,现在他已经有了很深的积累。第三,有发展前途,发展余地很大。杜巽应该开始考虑变法的问题了,而变法就是建立在已经打下的深厚扎实的基础上。过去,国画界有种现象谓“衰年变法”,齐白石认为60岁以后可以变法了。60岁以前学习的一切正是为了60岁以后的变法做准备。所以齐白石60岁以后开始变法。黄宾虹70岁以后也开始变法,画风有了很大的变化。潘天寿晚年也在变,如《雁荡山花》就是将山水与花鸟结合起来。李可染晚年也提出:画家年纪大了以后如何进入化境?我提倡“中年变法”,到了老年好像迟了点,而青年太早,还没有足够的基础。世界在变,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国画也应该变,不能拘泥,不能程式化,要继承,也要创新,继承为了创新。杜巽的画之所以好,就是因为造型能力广泛,不光是笔墨功夫好,不光是山水画得好,还能画欧陆风情,可依然有中国画的意味,而且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

  

  ■钱大礼(西泠印社社员):杜巽不愧是学院派出来的,治学严谨。艺术家的经历非常重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艺术家来说,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处理画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包装,作品的外包装漂亮固然重要,但内涵不断地提高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提高是建立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上。杜巽一直坚持到各地写生,每到一地还认真地写下丰富翔实的记录,这就是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中国艺术没有笔墨是达不到高峰的,但只注意笔墨而忽略画面内涵,即使外表再漂亮也不耐看。同时我还认为书法非常重要,书法不到位就难以成大家。在艺术上要善于吸收,特别是现在生活、学习、创作条件都越来越好,我们更要努力,要有年轻人的心态,不可固步自封,要多看、多读、多写,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这点杜巽做得很好,其人如其名,为人谦逊(巽音与义同逊)。

  

  ■包辰初(原杭州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我认为,像今天这样对艺术进行研讨很有必要。我关注杜巽已经二三十年了,我觉得他的艺术特点是造型能力突出,还有很好的色彩学基础。比如他画的瀑布,是从结构上来把握的,与传统的画法不一样,气势磅礴。又比如他画的树,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很生动。他的造型能力是从人物画来的,他的基本功包括三个方面:一、写生能力,能把对象拿下来的本领。二、创作能力,能把脑中意念、胸中丘壑表达出来的本领。三、借鉴能力,有鉴古谋今,外为中用的本领。杜巽的异国风情画兼有国画、版画、水彩画的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画不好。还有,他追求变化,追求范围很广泛。艺术一直在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化只停留在观念上是不够的,变来变去老一套不行,要继承也要创新,这个创新也不只是观念上的创新。中国画的对象不一定只是传统的山水、花鸟,他的欧陆风情也是中国画,又有所创新。艺术是多样的,造型基础广泛,艺术才能有发展前景。希望杜巽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画出更有震撼力的作品。在作画时,该紧就紧,该放就放,有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模糊”一些。

  

  ■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和杜巽是老同学,我的看法已经在画集的序言里写了,看了他三百多张幅的展示,给我的感觉是他一直保持着从附中到大学理顺的发展框架。读书的时候他就很注意各方面的发展,修养比较全面,是多面手,这次又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各类作品。而让我最感动的一点是他对于生活真诚的态度,始终用真诚的感情去面对生活,表现生活,没有变得麻木、程式化。这次画展呈现出的风格非常的丰富,没有重复,不单调,很有味道。这几年他潜心画了很多画,宣传得却不多。作为老同学,我觉得他有时做得太多太全面了,太“清楚”了。由于他的技能太全面了,所以有时加法做得相对多了点。但是,艺术的减法是很重要的,减法是一种高境界。我们要尽量减到简约,才能表现出最自然的东西,使艺术得以升华。处理画面时,应更多地用线条的变化表现形的变化。老杜精通各种画种,无论山水、人物、花卉都有建树,但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段毕竟精力有限,应该有所侧重。建议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舍弃掉某些东西,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我非常喜欢他的长卷,如《江南古镇图》,丰富却又凝练。

  

  ■周沧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杜巽的生活经历丰富,画风全面,善于中西结合,作品中的形象也很丰富,随便什么景物都能刻画。中国画是个抽象的艺术,可以追求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画面上的“空白”也可以表现出很多东西,这“虚”才能引起具象的变化。杜巽早年学习人物画,学了很多西方的造型技法,他的写生画中有西方的透视、色彩、能中西合璧,把西方的技法拿来为中国画创作服务。中国画是用“势”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在平面中造型,用单纯的线条追求形的变化,来画出立体的厚度。除了表面的造型,更要追求画的内在精神。画家要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始终充实自己,一直坚持创新。

  

  ■孔仲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我要讲的想法也许就像闪光灯一样,闪一下,不一定系统。作为老同学,我们知道,杜巽在学生时代就是佼佼者,从为人到艺术都很有建树,学习和创作成绩都比较突出。他的创作是有感而发,不拘一格,倾注感情。他的长处就是造型能力出色,我在他的画册序言《巧思奇想觅真趣》里写到“熟能生巧”的问题,就是在巧上动脑筋。如何“巧”?巧得不当就变成矫揉造作;巧得好作品就有妙趣。苏东坡说: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正是这个“妙”字惟仿惟佛间,正如中国哲学一样,一切可有可无。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画画也是这样,有些地方要似是而非。艺术创作与作者的修养分不开,需要不断的求索,不断求变求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坚定走适合自己的路,不可盲目跟风。经过不断的努力,就会成为艺术上的“老帅哥”。

  

  ■郑竺三(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我以为,现在杜巽到了一个转折时期,正在慢慢地向文人画转化,画面的表现向才情流露靠拢。造型是绘画中的基础,但造型最终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过于追求造型,就容易忘了艺术之大美。艺术重在格调、境界,格调的基础是学问,境界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在创作时,多想,多思,要放豪情于身外,施展自己的才华,愿我们这个时代多出一些大家。

  

  ■杜高杰(浙江大学教授):我觉得有两个不容易,杜巽作品这么多、题材这么广泛不容易,当然要再上一个台阶也不容易。今天这个会,为后面这个不容易转化成现实可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不能在艺术上有所悟非常重要,有时自己津津乐道的说不定恰恰是很糟糕的东西。杜巽对于创作始终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我有六个字和大家共勉:气韵、境界、格调。杜巽的画气就很足。气足是种阳刚之美,但并不是剑拔弩张,气还要注意与韵的结合,韵就是一种阴柔之美。画作当中气韵结合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大画小画的境界都能体现出人的胸襟气度,而格调是多方面修养的集中体现,比如在处理绘画性和装饰性的关系时,只有把握好度,达到一种和谐统一,才能有比较高的格调。

  

  ■徐英槐(浙江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老杜是我美院的同班同学,是同学中的“状元”。不光画画得好,而且文章写得好,造型能力相当强,山水画功夫了得,适应能力很强。今天谈到“变法”,变法相当难。变法要怎么变?画面的造型功夫很重要,不然无法表达事物。但造型要与意境相结合。杜巽的画风全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更上一层楼,一定要有舍有得。在艺术上要有大成就,关键是要有一套带有自己特色、自己面貌的东西。凡历代名画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皴法。我们做人要规规矩矩,但画画有时不可太规矩,像有些画,就可以再“放”些。

  ■高照(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社副社长):杜巽在美院念书时有扎实的学院派功底,是当时的希望之星。“文革”中他一度遭受曲折,可贵的是他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垮,有一种精神——刻苦精神,进取精神。要承认,人生的旋转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聪明、悟性只是条件。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才能就无用武之地。蒲松龄曾说:“痴者艺必精。”遭受重大曲折以后,能万念俱不灭,去专攻艺事,造就了今天的成就,这是财富,是成功的根本,涉及到价值的取向,十分不容易,对年轻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国画界,画人物的可以画山水、花鸟;画山水的可以画花鸟,不能画人物,而画花鸟的就比较单一。所以画人物的掌握了造型规律,能把很复杂微妙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是基础,然后再画山水就方便了。老杜从美院人物科毕业后,自学山水的方法是可取的。吴茀之先生主张临、写、化三字诀。临,就是临摹前人优秀的作品,学习前人对自然万物的处理;写,就是写生,是对临摹的检验;然后就是化——创作。这是学习规律,没有前面就没有后面,用我的话来说,前面是遵纪守法,后面是“违法乱纪”,到最后是“知法犯法”。遵纪守法是尊重艺术规律,“知法犯法”是艺术创新。杜巽完全是按照这条路子走的,从临《清明上河图》开始,到现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已经“知法犯法”。像杜巽那样,在艺术上能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在当今已不多见。有些人急功近利,忙于应酬,热衷于画商品画,其结果必然影响事业的发展。

  对杜巽的画,我赞同他多作尝试,但不要铺得太开,要有重点,突出个性,以后还可继续尝试。尝试要有目标,要有自我,而不为外界评论所动。时代在变化,艺术理念也因随之而变。

  

  陆秀竞、卢炘、顾宏、高晔、张谷良、夏一鹏、黄仁柯、顾汉昌、严宗丰等著名书画家、评论家、作家都发表了肺腑之言,对杜巽的人品、作品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中肯的意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坤峰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会,下午,我们与他通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对杜巽的绘画作了一番议论:

  我在题跋中称杜巽为“当今中国画坛不可多得之全才”,是因为像杜巽那样凡山水、人物、花卉还有手指画都无不精能的画家较为罕见,少之又少。有的画家单项是强项,单项画种画得好的是专家,而不是全才。当然,好与不好是相对的,这里关键是深度,水平究竟有多少高。有的人物画家也画点山水或花鸟,或者山水、花鸟画家画点人物画,但只是象征性的画画,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杜巽无论人、山、花,每一项都能画得站得住脚,达到“精能”的高度,每一项都能单独出一本有份量的画册,这就不容易,属不可多得之才了。就其中山水画而言,杜巽还善于作大画,画长卷,其水平连许多专门的山水画家都难以企及。其所创作的丈二甚至丈八巨幅,皆能一气呵成,一口气能把整体画面把握如此到位,是十分艰难的,而且他的巨幅山水从传统中来,又不完全是老传统,虚实、浓淡、黑白关系的处理已经与传统山水不一样,可以看出里面的扎实素描功底。这就是洋为中用,说明有扎实素描功底的学院派完全可以画好中国画。但现在有些“洋为中用”是硬搬,没有消化,把中国画画成像素描那样分明暗就不行。国际上曾有人提出不能进美术学院,一旦被学院派束缚住就不能当画家了,其实并非如此,杜巽就是例子。融贯中西很重要,提出这个口号已经几十年了,但融得好的不多,有的一融融到对面去了,完全洋化了,失掉了民族的东西,传统失去了。有的不伦不类成了负担,融成了夹生饭。杜巽在国外的生活,有感受,有体验,他的融合达到了一定的高水平,拓展的领域宽。那些异国风情画,看上去舒服,只有全才才能画得出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文字整理:平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