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代《簪花仕女图》、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为代表的30余幅“国宝级”书画与50余幅仿真品,5月12日起在辽宁省博物馆联袂“亮相”。在为期两个月的“清宫散佚书画名品与仿真品对照展”中,观众将一睹历代名画的神韵风采,同时领略高新科技仿真书画的神奇技艺。两幅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行书仲尼梦奠帖》同时陈列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厅。一幅是馆藏真迹,一幅是仿真制品,但从纸本到墨迹,从数十枚历代鉴赏印章到卷轴,仿真品处处惟妙惟肖,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难辨真假。
近年来,辽宁省博物馆围绕馆藏书画的特色,不但出版了一大批书画藏品图集和研究文集,也尝试开展了古书画藏品的仿制。为使这批书画珍品得到有效保护,早在馆藏之初,著名鉴赏家、清宫散佚书画搜集的亲历者杨仁恺先生就约请国内知名画家临摹了大批唐宋绘画作品同时入藏,此举也开创了国内文博界复制古画之先河。这些古书画仿真品纤毫毕现,几可乱真。喜真不厌仿,夸真亦赞仿,这是参观者的共同感受。
专家认为,我国古书画的高仿品只要制作程序规范,发行渠道正规,就不会扰乱文物市场,而只会对弘扬国宝艺术起到正面作用。
北京一鼎轩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吉平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古书画仿真制作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照相扫描设备,并攻克了数字色彩管理技术、仿古材料的高分子聚合涂层技术、数字微喷技术、古书画专用着色技术等一系列难关,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仿古书画的耐光性、防水性、色牢固性和色饱和度等多项性能,以及宣纸丝绢的纹理、仿古白度等物理性能指标和视觉效果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除此之外,古旧书画原底色的水印、裂纹、霉斑等痕迹,古书画印章的色相、深浅明暗等均可做到以假乱真。
东方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东胜说,公开化的仿制是“乱真不当真,只为求最真”的一种艺术行为。它明确高仿品就是一种复制品,是把过去处于“地下”状态的高仿、做旧行为“地面化”,是对“以赝充真”不良现象的挑战。我国几家公司近年来经授权仿制了一批古今名家书画,但至今尚未发现以假充真的情况。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认为,清宫散佚书画的“再生”,为文物的科学保护开辟了新天地,为文物的合理利用拓展了新空间。
91岁的古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指出,书画仿制由来已久,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梁陈间摹拓画便已风行。高仿书画作品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时代创新的现实意义。
古书画研究专家王鹏说,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商品必然越来越少,仿制在所难免。即便是仿品,很多也有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比如清仿明的,唐仿秦的,张大千仿唐寅的,如今都成了文物精品。
艺术品投资商和广大群众其实大可放心。此次对辽宁省博物馆的古代书画所进行的高仿真制作,经过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和古书画版权单位的授权,制作程序是相当缜密规范的。复制的古书画共138件,包括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赵佶《瑞鹤图》、唐·欧阳询《梦奠帖》等,都是馆藏“国宝”,每件原作绝版复制发行198幅,全部编号出售,并加盖辽宁省博物馆监制印章。
(魏运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