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对其就有了充分的认识。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中“包”字是一个育子于子宫中的形状。它反映了古人对包装和被包装物的理解,特别是传达了古人对包装形式和被包装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清代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包装作为民族手工业的一种也在不断完善、发展。
包装既是学问也是艺术。包装的功能首先是实用,是为了保存、保护被包装物。其次在于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从中显现出各个时代的文化特点。更主要的是通过包装和被包装物的统一来体现哲学的审美观。我们通过一件器物的包装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生产的面貌。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号称“康乾盛世”。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也是那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我们通过现存的宫廷物品包装可以管窥当时的盛茂。
宫廷珍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这些珍宝文物绝大部分是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反映了清王朝帝王宫廷生活的各个层面,为认识和研究清代典章制度、宗教文化、工艺美术和清宫皇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同时,这些宫廷珍宝主要来源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和国内各地的进贡,并由清宫廷造办处匠师和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包装,显示了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当时对于历史文物的保存,从皇帝到各级官绅都是不遗余力的。这一时期的包装艺术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达到了中国古代包装艺术的顶峰。清代的宫廷器物包装材料多为紫檀、漆器、珐琅、竹雕、银累丝、织绣品等,包装物的制作则采用雕刻、绘画、镶嵌、烧造、编织等诸种传统工艺,器物与包装可谓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处处体现出皇权思想和皇家气派,同时氤氲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上行下效,这一时期的包装艺术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达到了中国古代包装艺术的顶峰。
包装的首要任务是把物品保存起来。保存是包装最基本的功能,但保存物品的意义是多重的不是简单地给物品的一个防止外力入侵的外壳,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清代宫廷包装不仅防止了物品物理性的损坏,也在积极的防止包括各种化学性及其他方式的损坏。故宫博物院的医药库房至今还存有整箱进贡的麝香,至今保存其原包装。麝香套盒分三层,外层是木质,上贴黄纸封口,中层为硬纸盒,外裱黄印花绸,内层为两个具有防湿作用的锡盒,包装严密,至今药味极浓。如银鎏金簪花暖砚盒:盒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储砚,下部有屉。北地冬寒,砚中墨水易冻,屉内置灰炭,可不使墨水结冻。此类包装更是巧妙地拓展了实用的功能。
其次是在包装上注重结构和形式的功用。文房四宝和玉器珍玩的包装,是清代宫廷包装艺术中最具想象力的一种。其所用材料之名贵,形式之丰富,制作之精美,设计之新颖,蕴义之深邃,都堪称清廷包装之典范。如竹黄书卷几式文具盒,是采用了以陈设为目的的包装保存方式,这是一件集锦式的文玩包装物,整体就是一件小几桌。几上错落有致的摆放着用竹黄制作的仿书籍、仿卷轴、仿漆盒、仿铜瓶造型的四个包装盒,结构设计小中见大,形式文质典雅,喻含着“极图和平”的吉祥愿望。
最后清代宫廷包装不仅映衬出被包装物的性质与特点,而且体现出了被包装物内在的品质。能够反映观赏者不同的审美情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材料、形式、纹饰的设计来传达器物价值。如“威弧获鹿图卷画套”是包装宫廷绘制的乾隆和其宠妃一起狩猎图卷的护套。套外为代表皇家的明黄色织锦,套内由乾隆指定其子永琰绘制设色山水,白玉为别扣,整体大方尊贵。以画包画的形式,别具匠心,隐喻了皇家人伦的深刻含义。
“妙法无法”,包装应该和被包装物达成高度的完美的统一,浑然天成。就像人穿衣服和本人的外形、气质十分协调一样,自然和谐。清代宫廷包装的拥有者和制造者都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最高准则。康乾盛世的宫廷包装艺术,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它都远逾前代,具有集大成之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康乾盛世在观念文化领域,一个新的传统正在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人文主义传统。人文主义传统不但深刻地影响到了当时的知识界,而且影响到了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