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名为《阿德勒·布洛赫-鲍尔夫人》的肖像画(上图),日前以1.35亿美元成交价被收购,创下迄今单幅油画最高拍卖价纪录。这里就此介绍一下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艺术人生。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年7月14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7个儿女中的长子。受其父的影响,克里姆特与其兄弟都爱好绘画并擅长手艺。二弟恩斯特·克里姆特(1864-1892)是油画与壁画家,三弟乔治·克里姆特(1867-1931)则子承父业成了金银工艺师。14岁时他与两个弟弟一起进入维也纳的奥地利博物馆附属的工艺美术学校,接受长达17年的学院式的基础绘画训练。1883年起,兄弟三人联合另一同学组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为国内外绘制壁画,承接壁画与装饰画任务。1888年和1889年,克里姆特因制作戏剧史壁画和美术史博物馆的壁画装饰而获得由奥匈帝国皇帝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从而名声大震。1891年,克里姆特被批准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克里姆特30岁前的风格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以严谨的造型和浓厚的色彩为其特征,既有古典学院主义,也有自然写实主义的特色。
克里姆特于1894年接受奥地利教育部委托为维也纳大学所作的3幅壁画《哲学》、《医学》和《法学》却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抛弃被公认的“奥地利学派”风格,而以象征主义手法创作了3幅壁画,作品完成后遭到大学院士会的非难,被拒绝接受。画面中重叠、堆砌的形象、立柱形的构图、迷离惆怅的色彩受到社会的猛烈抨击。他因此宣称:“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自由,我否定一切!”1897年后,克里姆特画风大变。同年4月,克里姆特等人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同年5月,该组织内部发生分歧,克里姆特等一伙人退出该协会,组成“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成为该组织的第一届主席。自创立“分离派”后,克里姆特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和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1900年,克里姆特把被维也纳大学退回的壁画在巴黎博览会展出,受到青年艺术家的热烈赞誉。从而奠定了他在奥地利画坛的领导地位。1902年,和雕塑家克林格尔一起承担贝多芬音乐厅的装饰工作,主雕像《贝多芬》由克林格尔完成,雕像背后的墙壁上,由克里姆特创作了装饰性饰带《音乐》,十分成功。1909年,克里姆特为布鲁塞尔斯托克莱特公寓的餐厅创作的壁画《生命之树》,大胆而自由地运用各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形成富有东方色彩和神秘意境的效果。
克里姆特的装饰性绘画有很强的趣味性与内涵的哲理性,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人体扭曲变形,色彩和谐,达到一种略带颓废和矫揉造作的美感。人物面部和身体裸露外,其余的服饰和背景都充满着抽象的几何图案,这种修长变形与写实相结合的造型,被包围在充满抽象、象征的甚至神秘意味的气氛中,具有花坛般的装饰美。但是,在那绚烂豪华的外表里边,却也蕴含着人类苦闷、悲痛、沉默与死亡的悲剧气氛。他的主题总不大明朗,反映画家在探索人生种种难以遏制的欲望中的苦闷。这是北欧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日耳曼民族素有严肃、深沉和富有哲理性的精神,我们从16世纪德国的丢勒等的作品中可以见到这种精神。
在大师生命的最后10年,画家沉溺于东方美术的装饰素材。他热衷于收藏东方艺术品,其中包括大量中国、日本、朝鲜的艺术品和文物,这些收藏的屏风、绘画、花瓶、雕像,成为他的作品中的背景,在自己的会客室及画室里挂满了中国年画、日本版画和来自东方世界各种艺术品,1914年还在画室悬起一幅《关公像》的中堂画。这种东方艺术风格的造型和图案纹样的运用,借助色彩之富丽和诱人的笔触,表现出克里姆特融东方情趣于欧洲传统绘画的探索之举,建立在他深厚的素描功底和构图分割的平面化处理上,这对于欧洲现代绘画发展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克里姆特大量从东方美术中汲取营养,变成一种趣味混合而又神秘的装饰风格。其代表作品《接吻》中,画上就有许多从中国18世纪景德镇彩绘瓷瓶上摹下的古代历史人物,拼凑在一起。
克里姆特是一位独具艺术个性,又有强烈民族风格的绘画大师,他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的观点与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这正是他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功之处。
1918年2月6日,克里姆特死于中风和肺炎,终年55岁。克里姆特的绘画缺少一种定型的风格与手法,也许这于他过早去世有关,也许大师还未走完自己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