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赏析
3  4  
PDF 版
· 文明的碎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明的碎片
中国传统窗棂艺术
■潘嘉来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窗属外檐装修的范畴,也叫装修作。我国木构建筑,墙体一般都不承重,隔扇、槛窗可以做得轻盈通透,窗又常处在人们的视觉中心区域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点所在。至少从汉代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已将自己的祈愿、祝福和喜悦刻在了窗的棂子、绦环板和裙板之上了。如果可以把窗比作建筑的眼睛的话,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建筑曾有一双世界上最美丽的眼睛。

  现在很时髦的“装修”一词,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原来是门窗等小木作(包括门、窗、天花、地板、护栏等)工艺的专称,然而转眼之间传统建筑中古色古香的木制门窗,已经成了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物中最常见的点缀品。不管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艺术品,或是怀古凭吊的对象,它毕竟还是以文明碎片的方式被大量保存了下来,随着各地古旧花窗专业市场的出现,它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项产业。对它关心的人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资讯。

  中国窗棂的构成形式与中国建筑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将墙从承重功能中分离出来,从而使窗这样一种轻型软性的建筑构件能够承担起建筑围护的重要功能,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中国建筑中的窗是伴随着殿宇建筑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从河南二里头晚夏和安阳殷都宫遗址可以看出,夯土台基上的木架梁柱式殿宇建筑已经定型,在追求礼制的周代得到较快速的发展,出现了栌斗上用拱、昂作为结合柱、梁的复杂木构件,春秋战国时窗棂的雕刻花样已经有了多种变化。西周铜器和战国的木椁上有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棂,从汉代明器陶屋和石画像上能够见到直棂、琐文和斜格窗扇的图像。文字方面春秋时期齐国官书《考工记·匠人》有“攻木之工”一节,此外《楚辞》和《后汉书》亦有“欲少留此灵琐兮”、“网户朱缀”、“窗牖皆有绮青琐”的咏唱与记载。

  宋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功能性好、棂条组合丰富、艺术和审美价值较高的门窗样式,最具中国特点的隔扇开始普遍采用,促使建筑的整体风貌与室内的采光、通风得到改善。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门窗,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构。较为典型的遗存就是苏州园林和徽州民居,以及东阳的木雕工艺。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样式是基本统一的,其中隔扇是中国窗的基本形态,在建筑的外部围护与内部分割中普遍使用。同为隔扇,由于安装的位置不同名称也不相同。如安装于外檐承担房屋与室外空间的分隔、围护功能时常称作隔扇,用于室内空间的分隔、围护时又称其为纱隔等。其他如槛窗、支摘窗、横风窗等也可视为隔扇的派生物与简化形式。又有板棂窗、落地明造、遮羞窗、徽州窗棂、平遥窗棂、窑洞窗棂、帘架风门、花罩(又称挂落)等窗户名称。

  谈到窗的功能还真有些哲学意味,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十一章》)老庄哲学特别强调“无”、“空”,认为“无”和“空”有时比“有”和“实”更可用,这是很有见地的。就建筑来说,就是用相应的材料营建一个“空”、“无”的空间,来供人起居和安放家具,这时候“实”、“有”就不见得有用处了,比如一块巨大的实心岩石,我们根本无法进入,更谈不上有居住的价值。窗在建筑中的功能也是由辩证的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要与自然界相隔绝,就是围护和隔离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与自然界相交通,就是采风和通风的功能。由于在中国建筑中窗成为建筑装饰的重点,又特别附加了审美和教化的功能。

  近年以来,建筑的材料和工程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普及,改变了窗的样式,窗在变得明亮的同时渐渐地失去了自身的审美性。20世纪80年代,在“旧城改造”的狂潮之间,精美的老式窗棂从废墟中被意外地发现,成为收藏者追逐的对象。今天,在一些时髦的现代场合,传统窗棂成为了体现古典价值的装饰符号,这样的陈列,或许是无奈的现代人对传统所能表示的最后一点尊敬了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