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评论
3  4  
PDF 版
· 西安诗抄
· 乡里人的好朋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乡里人的好朋友
■郑晓林
  池沙鸿的画册《乡里人》编印后送我,我一直想为之写一些文字,但真要下笔时,又有些惶惑,我对绘画是个外行,对画家评头论足,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所以,他的画册一直放在书架上,时时翻看,却迟迟不曾动笔,时间过得越久,自己感到欠债压得就越重,看到田野上的早稻随风摇曳,即将收获,心想,到了该写的时候了。

  对于池沙鸿的画作不敢随便评论,但要说他是乡里人的好朋友,我倒是有一些发言权的。

  我听到“池沙鸿”这个名字,是在嘉兴市秀洲区,当时我是分管文化的副区长,经常在农民画家那里听到“池老师认为”或“池老师说过的”之类的话,听得多了,就很想认识认识这位“池老师”。有几次听说他来过,但马上又走了,我怪文化馆的同志,怎么不留人家住一夜,他们跟我说,杭州来的老师经常就这样,没办法。

  秀洲农民画原来是几个爱好画画的农民凭着兴趣慢慢开始的,后来渐成气候,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发展势头越来越旺,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这和杭州来的老师们辅导与推动分不开的。如美院的赵延年教授,赵宗藻教授,省群艺馆的刘文沪、张乃勇、金心明等老师,其中当然也有还是省群艺馆副馆长的池沙鸿。

  我对这批杭州来的老师很有好感,一是平和,二是谦虚,三是耐心,四是实在。从来不在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面前摆架子,更不在农民画家那里颐指气使,看到有些农民画家创意奇特或大胆用色,他们总是以一种极为欣赏的态度和语气加以肯定,弄得几个农民画家劲头十足。有时,觉得需要加以指点或辅导时,也是以探询的口气和农民画家商量着办。在艺术上,杭州老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有时一些农民画家难以接受,他们就耐心地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农民画家都服服贴贴。我们区里的同志,只要和杭州老师接触过的,都感到他们实实在在,既有水平,又有涵养。我曾经跟省文化厅来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讲,如果省级机关下来的同志,都像群艺馆的老师那样,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真是太欢迎了!

  第一次看见池沙鸿是在秀洲区文化馆,他正在给农民画家讲课,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话讲得慢条斯理,不时地评点这幅,举起那幅,谦和而有耐心,那一种姿态构成了一幅剪影,仿佛是我们秀洲区农民创作的一幅黑白木刻,简洁而又鲜明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以后,在慈溪的农民画研讨会上,我根据几年的工作,谈了几点发展农民画的体会,他听了对我大加鼓励。当我们区从文化部成功地申请“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的牌子,又争取到我区每两年举办“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的批文时,池沙鸿那个欢喜的样子,仿佛是他刚刚拿到了两块金牌。再后来,我们筹办艺术中心成立典礼和首届艺术节时,池沙鸿帮我们出了不少好主意,还帮助我们联系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并协调方方面面学者、老师的关系。在成立大会的会场,在艺术节的展厅,在理论研讨会的现场,在评委会的办公室,经常看到池沙鸿忙忙碌碌的身影,我一直在想,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取得了圆满成功,有许许多多杭州老师的功劳,其中也有池沙鸿不少的心血。

  所以,当我看到池沙鸿《乡里人》里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时,我有一种无法忘怀的感动,因为我明白他心里装着乡里人,一股慑人心魄的内在力量跃然纸上,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池沙鸿把乡里人画“活”了。那文武双全的文化站长,充满憧憬的汽修工人,纪念先烈的少先队员,和蔼硬朗的九旬老太,还有私营企业的老板,自办幼儿园的阿姨,一杯清茶的老校长,贪玩不归的小学生,无不呼之欲出。整本画册以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为每位“乡里人”题款,颇有诗意,非常智慧,既与农耕生活贴切,又使绘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和谐统一,有画龙点睛之妙。画册中如凿如刻的艺术形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使我感到特别的亲切,仿佛就是我那一批似曾相识的农民兄弟,说真的,我也确定看到了那些好朋友的影子。现在的池沙鸿是浙江画院的副院长,我则调动到省城杭州工作,《乡里人》是他基层采风的艺术成果,同时,也成为我人生经历的一段美好回忆,在这一点上,我的感受尤其深刻。

  池沙鸿的“乡里人”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更主要的是表现出时代的特征,是一群“现在进行时”的乡里人,像开办私立幼儿园的昔日保姆,充当礼仪小姐的乡企姑娘,拥有大专文凭并活跃在旅游景区的本地导游,课余时间帮助妈妈照看小店的中学学生等形象,都是我们时代发展中新出现的“乡里人”,池沙鸿敏锐地发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中,“乡里人”人物画廊里出现的新形象,及时地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反映生活非常及时,人物塑造非常到位,时代的变化在他的画笔之下,留下了可贵的印记,因而成了时代前进的忠实记录者,他的画作也成为当代中国平民百姓的一份心灵纪实。池沙鸿自己也说到,创作《乡里人》“结果像写小说,在人物形象上多了编造的成分。但那些事情和人物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我想,二十四个普通人大概能够表达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农村的不普通。”池沙鸿在辅导农民画作者时,经常要求将农村发展的新气象尽可能画到画里,对当下的农村生活要及时有效地加以表现,而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农村生活的重现。他认为,当技法上暂时还不可能创新时,题材上融入新的元素并表现出新的内容,也不失为是一种创新的探索。他要求农民画家这样做,自己首先做出了样子。

  我以为,之所以能够抓住时代特征,并入木三分,关键在于画家能够深入生活,了解农村,并且,更主要的是不仅身到,而且心到,他的心一定要和乡里人沟通、理解,同呼吸,共喜乐,而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池沙鸿说到:“对一些事情有深一层的思考后,发现宽阔的生活让人有很多画可画,也吸引人更关注现实生活。”现在看来,池沙鸿在辅导农村业余作者创作时,不仅是一位辅导老师,而且是农村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当这些日常的记忆积累到一定厚度,当精神层面与农民感情越来越密切的时候,融合着感情投入和艺术探索的“乡里人”形象也就神采飞扬地出现了,一股股的生活滋味和艺术韵味从画面里强烈地渗透出来。我敢肯定,如果没有池沙鸿多年来像到秀洲区一样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到民间汲取艺术养分,恐怕就没有《乡里人》这本精彩的画册。

  在《乡里人》中,吟风弄月的文人寄乐已经被饱蘸情感的忧乐胸怀所替代,柔靡妩媚的文人把玩已经被博大深沉的现实关怀所占据,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艺术强音,同时,也是一个画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

  池沙鸿说:“寻到‘乡里人’这个称呼,其实是很让人感动的。”

  我则说,看到《乡里人》这本画集,其实也是很让人感动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