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视点
4  
PDF 版
· “水墨雄风画展” 在京启动
· 设计:发现传统元素之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8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以“篆书之美” 绘奥运图标
设计:发现传统元素之美
■本报记者 潘欣信
  8月7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由北京奥组委正式发布,这是一组名为“篆书之美”的体育图标。

  这组图标包括35个图标的设计作品,它以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篆书“人”字等笔画为基本形式元素,并融合了甲骨文的象形意趣,这使得它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浓浓的中国意味。同时,由于“篆书”字体的象形性特点,和现代设计理念下合理地简化,使得它们又符合了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设计要求。在表现效果上,又巧妙地借用了“拓片”、“篆刻”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加强了整体性和色彩对比效果。所以,这是一组整体形象具有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设计作品,取得了“形”与“意”和谐统一的效果。它横空出世,即惊艳世人。从整体的反响来看, “篆书之美”图标得到了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的普遍赞誉,人们对它的满意程度普遍比其他一系列的奥运设计高出许多。有许多人称,这组图标简洁、明快,方便接受,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文化。是艺术和智慧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奥运精神,和中国印、申奥标志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内涵。这一组的图标设计,应该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设计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将对我们的设计发展有着极大启发意义。

  作为西方文化代表之一的当代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足百年。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美术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更多的以连接、传承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为主。只是在近20年以来,缘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壮大,“设计”专业成了美术院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硬件上,中国现代设计已经处于电子时代新的生活条件和境况之下。中国的设计师们在创作的技术和工具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设计作品总是那么不够“意味深长”。在世界的艺术设计舞台上,我们还远不能说已经有了设计界的“中国风格”、“中国气质”。问题出在哪里?

  已有众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所在:由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设计作品,普遍存在模仿与抄袭的严重问题。中国文化元素的美感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但是,或许是因为“眼高手低”,整体中国设计界,无论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还是平面的海报、书装,缺乏震撼性、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与设计大师,我们还缺席于世界设计艺坛。“篆书之美”系列体育图标虽然不是一组完美无瑕的设计作品,但是其成功之处,却可以启发中国的设计师们,如何在现代的设计之中发掘传统文化元素之美,从而为打造世界设计领域的“中国风格”创造可能。

  “篆书之美”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仅需要利用新的工具把新时空反映在设计上,更需要把我们熟悉的、脑海中的传统文化贯注于现代设计之中。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中,这组体育图标的成功在于:它恰到好处地使古老篆书字型与现代体育符号要求的相切。古代中国篆书始于自然,经过巧妙简化,创造出一种具和谐与动感的文字图形,如果不是它象形的艺术灵感和中国书法重要代表的文化意义,那么这个设计的艺术气质和中国风格将大打折扣,在我们看来,如果说“奥运图标”有所不足,那正是因为他距离“篆书”太近,而不是太远。比如,整体来看,篆书虽然一方面具有象形性特点,但它毕竟是抽象的文字。如个别图标由于过于强调篆书感,如“马术”图标中,马上方的“人形”,导致标示不清,不易理解,甚至有些容易引起误解,而缺乏“公共性”。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