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6版:画家
3  4  
PDF 版
· 素朴·宽厚·古意
· 国画风景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素朴·宽厚·古意
——林海钟和他的古木寒林
■吴 杨
  一、观其人

  1一个雨天。我拨通海钟的电话,话筒里传出他沉稳、缓慢的声音。他邀我到新落成的美院教学大楼见面。在工作室,感觉他作画时的氛围静极了,唯有毛笔划过宣纸时的声音“唰啦、唰啦”,清晰而有力。在这声音的划动中,一棵古木出现了,一座山崖立起,一道瀑布泄下,感觉真好。灯光下可见道道雨丝划过窗前,清晰明亮,恰似海钟运笔时那种自然、流畅、率意。

  2又一个雨天。仍旧约在美院大楼他的工作室里。赶上他正在创作一幅大画,270cm×700cm×8(拼),挂了满满一墙,是他习画以来画得最大的一幅画。当时他还在读博,还在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大创作源于大冲动,学而后知不足,不免突发奇想,存乎丰厚。以墙壁的高度为限,铺开8尺整纸,一幅接一幅地往下画,感觉像在大山上,一山放过一山拦,老想再奔向前方的风景。感觉想挽袖子,非常过瘾。画画就是最后那一下子,把你的精神气度拿出来,前面都是铺垫,最后要拿出真东西,便是境界、灵魂。其时,海钟白天忙于听课或是授课,集学生、先生双重角色于一身,作画主要靠夜间,人去楼空,万籁俱寂,凭窗眺望,竹影依稀,或有风雨天气,更是别有情趣。酝酿既久,纵笔挥洒。此时此刻很能体会赵孟頫论画云:“画贵有古意,画无古意,虽工无益矣。”

  3还是一个雨天。我和海钟冒雨走在街路上。他衣着随意,个头敦实,悠悠的语气飘游在雨地里,令你莫知深浅。虽交往已久,却总觉得未能真正走近他。当我在采访本上记下一些内容,同时也习惯性地放弃一些我认为无关紧要的内容时,他笑了说:“你不想记的那几句才是我的真实想法。”我偏也执着,一次次地邀约于他、试图了解他。也是凑巧,每次相约总是赶上下雨,唯有一次例外,可当我按时赶到西湖,两人沿着岸堤漫步时,不知不觉中,又是一片细雨濛濛。

  此刻,我同海钟走在街路上,灯光灼约,积水成洼,路面反射橘黄色的光晕,婉然荡动。我们由美院一路走至武林路的一条里弄,灯光隐去,四周变得一团漆黑。由繁华到简陋不过一路之隔,由时尚到荒寒分明近在咫尺。正是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着艺术的多样性,艺术家的选择也才有可能千姿百态。海钟在那里租借两间小房用作画室,房门一关,感觉与世隔绝一般,虽与商业街毗邻,竟然如此寂静,幽幽的、静静的,白天也要开着灯。灯光洒落在书呀、纸呀、各种各样的资料堆上,斑斑驳驳,满满当当,人往有限的空隙里一坐,就跟老古董似的。没有安座机,手机也关了,安安静静地读一天佛经,或是看一天古书,钻研一天古画,心静若水,其乐融融。用这种方法养心、养气,养成一种状态和习惯,体会静思无语中突兀而至的灵感之光。即使外出,他也会保持这分状态。夜深人静,雨声敲窗,翻身下床,信手推开一间屋,却是朋友的书房,又随手翻出一本《金刚经》,居然一口气读完了,感同身受,感觉面前又打开一扇窗户。

  二、记其事

  4海钟成名较早而能不为名利所动,心态平和,宠辱无惊。这要得益于他的单纯吧?考入美院,对他无疑于天赐机缘。当时,中国画对于他还是一张白纸,一切都须从零开始。这个“零”是郭煕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图》,院里规定为临摹范本,必修课程,很自然地成为海钟习画的起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宋画中。1990年,海钟读罢本科,学兄们忙于找工作,他却仍然成天呆在教室里画画。一说找工作,心里就打怯。班主任急了、系主任吴山明教授也急了,陆书记说:“你还画画?赶紧找工作去!”并亲自骑辆破自行车,带着他出去跑,联系了几家单位,都让回去等消息。结果等来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得以继续读研。

  这种天遂人意、一顺百顺之事在海钟身上已并非新奇,他也由此总结出一条人生哲理:如其拼命追求一些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倒不如全身心地喜欢一件只属于你的东西。喜欢就不觉得苦,就会拼命钻研,变成乐趣。结果,你的专长出来了、风格出来了,在不知不觉中开发出潜质。自信心也便在这个过程中生长起来。

  海钟为人诚恳踏实,有话说在当面,摒弃世俗,精力集中。我不止一次听他话说平凡,更感受着他置身于同学、同事中那种随意、谦和,洽洽融融。他认为自己还能做出一点成绩,纯属热爱之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天生喜欢,天就会帮你,机会就来了。你只要在某一点上出类拔萃,就肯定有机会。天把你造成这个样,你也果然努力了,结果如何随它去。不要太过刻意。想法太多,过于复杂,内心精彩的东西就少了。因小失大,难免迷失,本该结一个大果,就因为想法太多、太累,而只能结一个小果,岂不可惜?

  5海钟治学专心致志,常年埋头于古籍、古画之中,在闲适中静静地走进传统。10年前,他花6000元购买《早春图》仿真印刷品,日夕揣摸达半年之久,出版了著述《早春图技法》。他以数万元的投入,购买《故宫藏画大系》丛书。他以酷爱古书、古画著称。《四僧画集》、《石涛书画全集》、《明四家全集》、《董其昌书画集》、《古画范録》、《历代名画记》、《空和画谱》以及《林泉高致》之类的画论、画史等,务求博览精进。一经得知哪有古画,必欲先睹为快。北京一家寺院存有一幅大画,有一面墙壁那么大,平日深藏不露,从不对外开放,或有一二有幸目睹者,要先行焚香,整冠沐手,海钟便是这其中的幸运者。在一家国家馆藏中有件苏东坡真迹,若想调看,亦属不易,海钟也能想方设法,一睹为快,令工作人员颇为吃惊,不知他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他追寻宋人,研读宋人,每尝论画,必谈郭熙、董源、范中立。徐悲鸿曾为《溪山行旅图》所倾倒,呼为国宝曰:“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倾倒。”海钟以为,宋画是一个完整体系,涵盖了中国画的方方面面。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经典。范宽作品人格张力大、高度传达了中国画的精神审美。郭熙作品更侧重绘画本身,涉及的技法、技巧更为全面。

  三、论其画

  6海钟画古木寒林,首先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偏爱。董其昌讲,画山水须先工树木。山水画最基本的构成就是树木、石头。会画树石,山水画就能画好。由点到面,不断生发出各种画面构成,并借以传达某种意境。有人画了一辈子山水,却从未想过如何认真画好一棵树,必然落入“众工之道,错乱无旨”。天下真理只有一个,中国画的大道也只有一条,只有看清方向,眼前才会一片光明。海钟求学伊始,即入正道,又能专心致志,锐意攀登,摘得正果也在情理之中。

  7海钟画古木寒林,意在与古人对接,实现艺术方向上的稳定追求。他画亭台楼榭,墙裙栏杆,秋水接喋。画风疏淡简炼,行笔清奇。又进而将古木寒林画得参天蔽日般,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疏与密相互转换,简与繁此消彼长,充分运用笔墨的表现力,实现一个文人画家内心深切感受着的意趣,境界超然,求得对古人气象的些许体验。遥想洪谷子博雅兼蓄,磅礴多姿。古有画评谓“吴道玄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浩兼二子所长而有之。”时人以为天成,山水为天下先。范中立则“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为百代师法。”范氏举止疏放,豁达大度,故能看开功名利禄,唯以山水寄情,终成百代宗师。又有倪瓒出身豪富之家,晚年遭遇元末乱世,弃家遁迹,往来江湖,保得一世清高。存世《六君子图》,分别为松、柏、樟、楠、槐、榆,傲然挺立于临水坡石上。以树喻人,超然物外。

  海钟对于宋画具有超常的感觉能力,耳熟能详、如数家珍,而这种能力分明来自热爱及常年累月的不懈耕耘,他能千百遍地画一棵树也不觉着枯燥,乐此不疲。大树由小树长成。好画要千锤百炼。能把一棵树画得出神入化,生龙活虎,其生性爱好、精神向往也便在其中了。欧阳修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古之山水画大家,向来重视画树。龚半千的寒林就画得好。郭熙、倪瓒也是画树高手。画树没法投机取巧,因为人们对它太了解了,很难滥竽充数。海钟画树,看似从简单入手,却必定指向极高的难度。以古木寒林为主,画的是骨和质,啃的是硬骨头,非得中正之气、圆润之气、堂正磊落之气而无以毕其功。在“唰啦、唰啦”的笔道声里,苍松古柏昂扬遒劲,悄然长成。海钟也与它们一同成长。一年下来不一样,两年下来大不一样,第三年笔下又是一番风景。当今山水画坛,海钟以其古木寒林独树一帜,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8他画古木寒林,以树拟人,画的是君子之风、君子气象。他画秋冬或早春没长叶子的树,疏淡、坚挺、空灵,配以远山闲云,秋水一泓,山石耸立,衰草几捧,营造成静寂、旷逸、高古之气。悠然自在,孤傲冷寂。远离喧嚣尘世,分明一方净土。世间可有这般去处?终不过是文化人的精神追逐而已。

  他与同事到西方作学术访问,在比较中求证绘画方向。有学兄认为中国画不行。海钟正相反,认为西画不行,至少眼下风靡一时的后现代主义不行;单纯追求形式感及色彩刺激不行;盲目跟风、与传统绘画胡乱对接不行。无根无以立本。中国画的根本是“中得心源”,是艺术人生。以海钟的体会,每上一个层面总会发现其上还有更高的层面,更精彩、更诱人,这也正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笔墨、技法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是人格精神。画的标准便是人的标准、人的面貌。历史上凡擅长画旷野修木者,莫不是高洁敦厚之士。范宽的画堂正磊落,兜头而来,雄峙千古,正是他为人之写照。时人皆知他姓范,却不知他叫什么,也无官无职,如何称呼?因他性格宽厚,乡间邻里便直呼为“宽”。黄公望以7年之功为好友无用和尚作《富春山居图》,完全出于对好友的真挚情感及对春山秀水的无限热爱,就想画一幅好画,并无任何杂念。郭煕于绘画实践之外,更在绘画理论方面有极高建树,主张“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可见,民族艺术所以生生不息,中国绘画所以生活不息,决非一支画笔所能孤立实现,而是画笔后面的人。中国画历史悠久,因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长河里,成长于一代代画人的艰辛劳动中,积淀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传统、学习古人,必须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才能看清方向所在,感受任重道远。

  9海钟画古木寒林,以小喻大,以点带面,追求意境上的大景观。他作画凝神贯注,下笔如深潭出水,斗转蛇行,横切竖劈,而以气息贯通。气要行云流水,更要清脱堂正。笔墨讲究,难在“笔笔有出处”,是其20年来用功之根本。人生精彩,则笔精墨妙,传达出的气息就纯正、旷远、宽厚,当然也就容易打动读者。

  他笔下的树,初以形立,由追求古人气象带出个人面貌。以古树错落,亭榭掩映,曲径通幽,营造一方净土,庙堂禅寺,真好去处。渐渐地,他愈加注重表现古树的独立性品格,以其势沉力大的线条刻化使之更加立体、苍厚、古拙和飞扬。张力更大则气象也大,哪怕一件小幅也会因一棵古树的拔地而起,顶天立地,廓开画面的视觉空间及意象表达。树在这里人格化了、品质化了,正是做人所应有的气度。我曾目睹他用笔用墨由疏淡精细逐渐趋向浑朴老辣,一笔下去嚓然有声,笔性已然是心性的自然流露。当他愈加自信、愈加努力地回归传统、阐释传统时,那些树便成为内心独白,响亮而有力。他画《巴蜀大景》,古木参天,线条一拉一人多高,雅量高致,气势如虹。他把树根部分画得暴骨露筋,定力无限,死死地扣在崖中,一如他的艺术追求紧扣中国绘画传统。

  四、察其变

  10自步入画坛以来,海钟一直以古木寒林为主要题材。但,此树非彼树,气量不一样。他现如今的画劲节挺拔之势,骇世惊俗。画面越发讲究空间关系,以适度留白,点缀小人、云水等技法处理,而成皎洁无暇,横无际涯之势。也不再一味萧瑟、荒寒,视画面需要,适度添加树叶,更显飞动之势。我曾见他构出主干后,笔锋在桠叉枝柯间折转翻动,率性随意,逸笔草草间已是满树晚秋的叶子,欲落犹挂,瑟瑟秋风。

  《千年古木出龙枝》中的大树紧贴江边石壁,参天拔地,下半部的树干与石壁融为一体,坚不可摧,更在树冠上造出声势,大力盘旋,恰似游龙。《极目千山远,高歌沐春风》以山石、树木之实,对应远山、云海之虚。江山无尽,思接千古。由此可见,海钟此时的视野、心境日渐宽广,登高望远,意旷神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石当家,而铺以树木,扑面一座山石,初看如突来之峰,细看如老者打坐,眉眼耳鼻清晰可见,几棵小树恰似几缕胡须。

  以上所列乃海钟近期所作。一抹远山,静思无语;一方石雕,哪朝哪代;闲堂桌案,谁在翻书;一门深锁,画里千秋。这就是他的画,以其静静诉说,穿越沧桑岁月。

  11我在采写此文的过程中,得知今年春天到孟夏时节,海钟两次外出采风,一次到西藏,一次到敦煌。我由此感到他的内心又在发生某种变化,又在寻找新的感受,这感受更多地来自生活。他说,西藏是摄影家的天堂,闭着眼睛随便拍出来的照片都是最美的。西藏只能用圣洁来形容,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什么叫自然、纯朴。途中下车走上几步路就感到吃不消了,气短胸闷,那么,路是怎么修的?修路人是怎么过来的?车子在路上开了两天,一路上常会碰到上下学的孩子们,一见车子开来,主动站到路旁举手敬礼。海钟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有朋友告诉他,这些是希望小学或是以各种形式得到内地资助过的孩子。在那些高寒偏远之地,经过盘山道时,车子在拐弯处会见到金幡矗立,也不知立于哪朝哪代?令人思接千古,潸然泪下。如此经历对于海钟意味着什么?他非常坚定地对我说,西藏这样的地方是一定要去的,还要再去!我感到海钟少年老成的背后依然是朴实单纯,心地如同白纸,对高古纯粹的东西始终保持高度敏锐,一挂金幡的魅力何在呢?他居然看一眼便能泪流满面。

  他因为单纯而所以宁静。因为宁静而所以致远。

  时值5月底,又去访海钟。西子湖畔,又逢细雨。漫步岸堤,湖水荡漾。树丛中传出鸟啼声,闻其声难见其形。我问海钟可知是什么鸟?他不置可否。大自然太过神奇,总不免雾里看花。

  此时,海钟早已搬出武林路的小房子,在西湖岸边安置了新画室,是一栋建于清末的木质小楼,保存完好,墙高院深,与世隔绝一般,闹中取静,倒像专门为他所备。

  正是:躲进小楼成一统,闲看亭榭烟雨中。

  当初年少亦老马,识得古木大国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