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怎样才不是死学?这涉及老师如何教的问题。一个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思考方法,从理论到具体的方法实践都要给学生指出,比如讲临摹,必须教学生如何临摹,如何理解传统的笔墨与生活的关系。
我一直强调:学习传统的时候,要想到生活,深入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传统。从你们现在的作品看,应该再强调写生,因为你们现在的作品里面没有多少写生的感觉,你们所描绘的对象里面,生活里那种生动的结构,鲜活的笔墨太少。你们目前只是在追求某一家某一派的笔法和墨味,艺术作品单纯追求这些是不会有多少生命力的。
我们以前在分析笔墨结构的时候讲过,笔墨结构的含量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主观因素包含,笔墨的基本功和才气的大小(笔墨基本功不论才气大小、领悟力快慢必须要舍得花大时间过关。这涉及到老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路,不能一味让学生下死功夫,要能明确告知学生该在哪里用劲,要让学生把劲用在刀刃上。用功多少与成就大小是基本上成正比的,用功多、才气大肯定能有大成就;用功多、才气小不一定有大成就,但一定比不用功的人有成就)。我们现在看有些同学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似乎是想追求一种荒率的笔墨境界,但是缺乏生活感受,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行的,还需要老老实实深入生活写生,老老实实临摹经典作品。你们写意班经过两年的学习到现在,还多少存在两头都不够(临摹不够、写生不够)的情况,应该说你们两方面都还没有很好过关,只是有的同学可能在传统笔墨上好一些,有的同学在写生感觉上好一些。
什么样的写生感觉好呢?什么样的传统笔墨感觉好呢?好的写生应该达到:看到感兴趣的对象,能够以地道的中国画笔墨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刘继卣先生的写生非常好,他对动物的结构观察非常仔细,下笔造型非常准,许多油画家都非常佩服他;而笔墨基本功过关,要求能够很熟练地以笔墨语言表达出想要的笔墨效果;学习中国画这两方面如果都能过关,一定能取得很大成就。
单就写生而言,一个艺术家应该一辈子都要坚持,但写生的方法、写生的重点,可以分阶段实行,第一阶段可以是目写,用眼睛看,忠实于对象的原貌,然后以笔墨语言加以描绘,这个阶段可能不知道取舍,也不知道对象的哪方面能带给你审美上的感受,就是有感受也不知道该以怎样的笔墨语言加以描绘,这时候就要参照一些传统经典作品的图式及笔墨语言来加以体会;第二阶段可以是心写,就是你能够熟练运用笔墨程式面对自然万物并加以描绘,这时候,可以对景写生,也可以目识心记。在这时候所画的写生,既有笔墨传统也有生活气息,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像潘天寿先生在黄山写生,他也带个小本,但很少动笔,基本上是用眼睛看,有时候就是勾个构图,但他眼睛厉害,看见对象能够很好地抓住对象本质的东西,别人看不到的美,他能感受到。而且在他看到的时候能够马上想到在画面上的表现效果。比如,他看见一朵花,感觉这朵花与别的花不同,就能够马上想到以这朵花来表现一幅作品或者一个构图,能马上想到这朵花在一幅画面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和笔墨表现方法,画面中其他的形象就会服从这朵花。而这朵花的特点也将决定这幅画的格调和风格,这就是写生的境界,艺术创作的复杂性也表现在这些地方。从这点看来同学们的写生还远没达到这样的境地。
写生与临摹是要结合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写意高研班毕业之后每年举办一次主题性展览,比如今年以写生为主题、明年以临摹为主题,这种思路很好,可以通过每年这样的主题性展览来不断深化我们前两年教学中所要求的课题;这种展览你们应该不断地反复举办,展览的过程就是你们研究的过程,但从目前你们的作品看,真正有写生感觉的作品不多,你们还需要不断补课。但比你们上课期间的写生作品有一些进步,就是在画面的整体性上有所注意;假如你们明年举办临摹展览之后,后年再以写生为主题作展览,就是通过不断反复展览来研究写生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会有新的创作体会。这样的展览思路和展览成果的体现,将会给你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很好的帮助,也会很好地解决你们艺术创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学习思路和教学思路有别于美术院校的学院式教育,也有别于别的展览模式。这种展览思路是好的,如果坚持下来,成果也肯定是很明显的,关键是你们是否真的这样去做?千万不要以一种展览的形式来单纯获取影响和效益,这是我对你们展览最大的期望。
(唐书安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