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8月27日在故宫博物院的午门展厅开展。展览由文化部主办、故宫博物院承办。故宫博物院从吴冠中捐献给香港艺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藏品中,借调了40多幅精品,与这次吴冠中向故宫博物院无偿捐赠的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以及水墨作品《江村》、《石榴》等三幅作品一起集中展出,为广大观众提供一次艺术盛宴。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表示,故宫收藏吴冠中的绘画代表作具有标志性意义。众所周知,故宫收藏的绝大部分是清宫旧藏,但是在当代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艺术品,与古代艺术品一样,同样具有文物价值。
展览期间,名为“传统与创新·收藏与弘扬”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以下为研讨会部分发言记录。
编 者
8月27日,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暨传统与创新·收藏与弘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文化部主办,故宫博物院承办。来自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和我国内地及香港的数十位学者及知名人士,深入研讨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创作和人格精神。与会者从吴冠中作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的人格魅力,到他在艺术上不拘成法锐意创新;从他热爱艺术、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到他生活上甘于恬淡,思想上与时俱进地注入新的创见等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鲁迅研究会会长郑欣淼作了题为《吴冠中与鲁迅的世界》的发言。他把鲁迅和吴冠中关于美术的活动和观点作了对比,揭示出了两者之间的精神血脉的联系。郑欣淼认为,吴冠中先生在热爱人民、祖国,且在艺术上的叛逆精神,在人格上的独立自由是与鲁迅先生一脉相承的。这种继承主要是精神上的,而鲁迅先生的影响也确实融会到吴冠中的艺术和思想中去了。鲁迅先生当年弃医学文,就是为了发挥文学比医学对人的心灵的更大作用。而吴冠中1949年离开巴黎回国后,不仅以绘画,且在文学方面写下100多万字的优美散文。吴冠中热爱鲁迅,先后捐给鲁迅博物馆6件精品。据李文如副院长透露,吴冠中捐出的精品《石榴》,被郑欣淼确认为“有鲁迅小说的影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中天以典雅的学术语言热情地赞美道,吴冠中的艺术观念超越时代局限,他的艺术展现了没有被扭曲的个性,比同行显示出更突出的独立自主,是日益走向创作自由的境界。早在1986年,吴冠中展览的作品,就散发出强烈的中国气派,追求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他离开了传统,却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吴冠中这些十足中国味的作品,打消了人们对传统的疑惑和担心。他开辟了一条超越传统技法,却能表现传统精神的新途径。创造了极具中国文化精神的新的水墨节奏、生命韵律。他是一位保持、张扬自己艺术个性的美术家,是一位难以掩饰自己个性的艺术家。他惹出的“麻烦”,提出的一系列诸如“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观点,在20世纪的评论界正反两方对此都作出了回应。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认为,吴冠中对我国新时期美术的贡献首先在于,他正确地揭示了20世纪美术艺术的精神内涵。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提出,文学界的某些现象和美术界的情况是相近的。吴冠中先生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革命性口号,于当年鲁迅先生提出的“废汉字”的观点是一脉相通的。就是为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为进入另一种精神维度作努力。吴冠中的笔墨无士大夫气,他的表达有多样性,很少重复,具有强烈的生活感受,又超越了生活,升华为艺术之美,他用画来表达人生,永远有新的维度。
(二)
“他是先行的守望者,他是塑像造型的时代诗人。他要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来呼唤那正在远去的精神传统,从而见证这一传统如何重新活在遍布生机和危机的当代世界中。他的艺术超越画种的藩篱,突破俗雅的羁绊,打通古今中外的界域,整合内外相养的世界,为民族的当代艺术的求索和创新树立了榜样。这个榜样是多方面的,又是合一整体的;这个榜样不属于某一界别,而属于这个时代。”中国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深情地把他的发言定格在一片浓浓的诗意中。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