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视点
3  4  
PDF 版
· 2006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特别报道·解题篇
· 史金淞 《哈克龙HALONG-KELLONG》
· 徐永甫、徐和生《同济大学建筑模型》
· 朱利安·欧皮《this is shahnoza07.2006》、《this is shahnoza07.2006》
· 管怀宾《迷城》
· 李立宏《云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6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特别报道·解题篇
  ↓双年展  

  “双年展”这一名词是外来语。英文为Biennial。意大利为Biennale。实际上原意并不局限于艺术展览会,只是指每隔两年定期发生的某件事情或举行的某种活动。音乐、戏剧、电影、建筑界等也都使用它。称为“双年节”、“双年会”、“双年庆”均无不可。

  然而自十九世纪威尼斯双年展(BiennalediVenezia)创建以来,造型艺术方面的双年展活动越办越多,人们逐渐习惯把Biennale这个词与展览等同起来,中文翻译时也就加了一个“展”字。称之为双年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现在提到“Beinnial”,其含义多半是指一种大型的艺术展览活动。

  ↓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经过10年的历练,不仅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更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肯定,被公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

  十年来,上海双年展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再到第五届的“影像生存”,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依托上海独特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来思考当代都市文化建设中的诸种问题。充分调动了中国文化资源和技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鲜活的视觉艺术方式在全球境域和本土资源之间、严肃人文关怀和大众时尚之间、都市视觉建构和城市内涵发掘之间,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动和展示的桥梁。

  ↓2006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主题

  今天,我们生活在设计无处不在的时代,社会、生活和艺术,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设计往往与功能化和实用主义联系在一起。以设计为题,旨在打破艺术和实用之间的那种过于简单的对立关系,对艺术与设计、创作与工业、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反思,力图重新恢复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焕发其能量与活力。

  设计这一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创造形式将我们引向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设计在不断地自我超越,“超设计”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推动者。“超设计”反映了我们时代共同的美学目标,艺术家希望探讨的是一种以“设计作为材料”进行观念创作的艺术。在此,设计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创造出一种功能性对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贯穿着美学意志,包含着艺术价值和社会理想;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作品,它还指向一系列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在这个意义上,设计走向了“超设计”。

  在以往五届展览的经验基础上,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将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坚持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构想,以“超设计”(HyperDesign)为主题概念,旨在针对“设计”这一当代视觉文化和消费产业中,极为鲜活的重要元素,探索“设计”现象背后复杂、交错的社会牵连和文化内蕴。进而从美学形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模式三个层面,思考和揭示设计的涵义。超越设计表象,打破设计与艺术之间的樊篱,建构“设计”的人文视野,推动设计——创意文化的推广和提升。

  ↓2006第六届上海双年展构架

  “超设计”由3个分主题组成:“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

  设计与想象——设计通常被视为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而实用性往往被认为扼制了想象。然而,设计中的想象正是在功能性的地平线上展开的。设计中的“受限制的想象”、“有条件的自由”,对于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意义重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单元将向大家展示当代艺术大家是如何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构设计对象,对设计进行“再设计”。

  日常生活实践——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区分开来,把艺术看作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事实上,日常生活不但为艺术想象提供了经验和土壤,而且更加重要的,它还是当代艺术的舞台和战场。对生活的设计是艺术的日常生活实践,它符合设计的本意,也承接了艺术的初衷。这一单元将激发艺术与日常事物的交汇,在艺术家的日常实践中,构筑社会生活的美学思想。

  未来构建历史——未来充满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未来的可能性恰恰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既反照着今天的现实,又建构着未来的历史。这一单元将从未来视角回溯和反思作为未来之历史的现在,将当代艺术的实验观念与社会历史的乌托邦想象结合在一起,探讨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构与演变过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