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评论
3  4  
PDF 版
· 精工神思付紫毫
· 有关毛笔的随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精工神思付紫毫
■聂鑫森
  在株洲这座日趋现代化的城市里,却有一个以手工制笔而誉满书画界的小作坊——含文堂笔庄,它嵌在并不热闹的解放东街,60岁的杨有才先生是此中唯一的制笔技师。在他简陋的作坊里,到处摆放着笔杆、羊毛、狼毫,以及各种工具。从早到晚,他坐在工作台前一丝不苟地完全用手工制作精致的毛笔,而每一支笔的完成须经过一百多道工序!

  杨先生出生于制笔世家,从12岁起即与这个行当结下不解之缘。用他的笔写字画画,无不得心应手。笔之四德为尖、齐、圆、健,杨先生的产品当之无愧。

  我曾问他可有继承人,他淡淡一笑,说:“这个行当,又苦又累,很寂寞,还不赚钱,谁愿学呢?”

  中国毛笔,历史悠久,世传最早造笔的是秦将蒙恬,“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于管城,世遂有名”(《史记》)。以后,“管城”成了毛笔的别称,“幔亭黄冠以笔遗予,玉表霜里……亦管城之匹亚焉”(宋·刘子军《试梁道士笔》)。

  其实,春秋战国时已有毛笔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湖南长沙市南郊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曾出土一支完整的毛笔。若再往前推断,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上的彩绘纹饰、符号文字,很明显是用毛笔所写所绘。所谓蒙恬造笔,只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原料选择和制作技术上有所改进罢了。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指出战国时,各国语言异声、文字异形,对这种书工具称呼也不相同,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秦国称“笔”。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也就统一了“笔”的称谓和写法。

  到唐代,制笔业发展迅速,有了一些名笔坊和制笔名家,安徽宣城(今泾县)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产毛笔称之为宣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紫毫笔》中写道:“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宋代制笔讲究软熟、散毫、虚锋,品种有檀心笔、鸡毛笔、小儿胎发笔、猩猩毛笔、鼠尾笔及狼毫笔等。宣城的诸葛高是一代制笔名工,欧阳修曾夸赞说:“宣城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付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元代浙江吴兴县善琏镇的笔工,采用山羊毛制作羊毫笔,或以羊毛与兔、鸡、狼毛制作兼毫笔,声名盛隆。善琏镇旧属湖州郡,故称湖笔。到了明代,湖笔誉盖宣笔,各地争而购之。清人钱咏在《选毫》一文中说:“笔以吴兴人制者为佳,其所谓狼毫、兔毫、羊毫、兼毫者,各极其妙。”

  吴兴县善琏镇的“王一品斋笔庄”,于清乾隆六年(1714)年创办。到1961年,该笔庄举行庆典活动时,董必武、陈毅、郭沫若、何香凝及书画界名流纷纷题诗作画表示祝贺,郭沫若为其题写了“王一品斋笔庄”的匾额。著名书画家沙孟海也题写了“善琏湖笔”四字;武中奇则为“扬州湖笔厂”题了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