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永恒的长征
· 我画中国画《遵义会议》
· 史诗般的艺术视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画中国画《遵义会议》
■杨宏富
  中国画《遵义会议》长7米,高1.5米,它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后的1935年1月15日在贵州遵义柏公馆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三天,终于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幅画我酝酿了2年,创作时间仅为2个月。

  (一)偶然机会 成全创作

  2005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4周年。这天早晨,我和其他14位画家结队参加由上海美术家协会、《文汇报》、明圆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活动。我们是第3批,行程线路是:大渡河、泸定桥、小金山、岷县、大草原和延安,历时9天。70年过去了,如今事过境迁,一路上到处是平安祥和渗透着幸福的岁月。画家们凭着特有的敏感在红军留下的遗迹、遗物、文字记载上领悟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大无畏的气概。在“长征”路上,我一刻不停地用速写日记捕捉点点滴滴的史实,画了80多幅速写,写了近万字日记。我是先给自己定下创作选题再走“长征”路的。所以在泸定铁索桥上,我抚摸着铁索链,仔细观察、速写固定铁索桥的铁锚,并穿上红军服环顾四周绝壁。听着大渡河的咆哮,桥随着我的摇摆晃动起来,惊动了桥上人,我全然不顾,只是体验当年红军勇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感觉。我就想创作一幅《十七勇士抢夺泸定桥》的国画。

  “重走长征路”回来之后,6月30日,美协选出十多名画家画长征的主题画。每个画家自报选题后,上海美协秘书长朱国荣同志认为:缺少《遵义会议》,会影响长征胜利70周年画展的质量。他说:“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生死攸关的转折、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后来,与会画家一致认定由我创作。我居然非常轻松地点了点头,因为两年前我就想画《遵义会议》。副秘书长陈琪还希望我往大里画。然而,创作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二)资料缺乏 同行来援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935年1月15日—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极端危险的时刻,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严峻的形势使谁都没想到留下照片,然而后人去追思这个场面,就需要有许多史料和与会人员名单的考证。遵义会议后的47年,中央才确定有20人参加此会。他们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和伍修权。由于资料不多,我只得阅读遵义会议的有关文章,细细咀嚼字里行间的含意,构图和形象一点点清晰起来。

  《遵义会议》这个题材,早有画家涉及,但最有影响的是沈尧伊先生的油画《遵义会议》。这对我来说真是绝处逢生,我可以好好学习。尧伊先生长我几岁,由于工作关系,我与他经常联系,他还给我写了授权书,允许我参考他的油画《遵义会议》。油画《遵义会议》表现的是1月15日会议前的瞬间。国画《遵义会议》则表现1月17日决议后的瞬间。20位领袖肖像照我找遍了所有能看到、能借到的资料。唯有李卓然和伍修权的历史照片找不到,哪怕是米粒大的模糊的照片也没发现,我估计尧伊先生对这两位的形象作了创造。我也可塑造,但想到油画国画中的人物一致,对历史来说肯定是好事,于是我“借用”了油画中的李卓然和伍修权的形象。人物造型确定后,我开始认真构思。

  (三)合理构成 再现历史

  《遵义会议》没有历史照片。要将20位领袖的形象全部完整地展现在画面上,也只能作“肖像群”的画法。既然是会议,就不能让人物“排队”式地站或坐。一定要设置每个领袖的动作,辅以会议气氛,让人身临其境。构图前我就设想一根曲线,但曲度不一,每个曲度上我都根据文字记载和自己对会议的理解将人物放上去,然后像摆棋谱一样直到合理为止。遵义会议最后一致决议毛泽东全权领导红军长征。理所当然,毛泽东在曲度之外,将视点聚焦在他身上。与会领袖既平凡又非凡,体现出一种自然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精神境界。他们穿着红军军服,虽破旧,但革命理想让这些军服的衣褶透出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领袖们的动作有的有资料,20人的动作不一,但一定要呼应。可以说,我在塑造领袖时追寻一种气势。所以要将领袖的神韵刻画出来,只有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否则是很难画出来的。在成图前,一个领袖往往要画好多头像。在画上不断比拟,同一个头像上下左右稍微动一下,效果就不一样。我喜爱唱沪剧和演戏,这对我塑造人物动作、神态很有帮助。

  (四)巧用道具 烘托环境

  搞创作的人都知道,真正难画的是道具环境。在画面上,人是大元素,物、景则是中小元素。中小元素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大元素。长征途中的红军生活艰苦,加上行军不可能身带很多东西。遵义会议也不例外。会议一般有桌椅、茶缸、文件、油灯、公文包等,由于会议在冬季召开,还有大衣、火盆……这些道具虽很简单,但要去认真刻画,不能随意摆放。要让道具有“语言”,让道具符合场景人物的需要。我在一份资料中读到一句话:遵义会议使党的路线转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轨道上。于是,我在毛泽东头像右方画上了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意思很明了,这可能也是我概念理解,但为了解决画面上的空白,这无疑也是重要的一笔。

  油灯在偌大的画上只有一盏,在现实上肯定不会如此。我将油灯合情合理放在正在看文件的博古面前,灯和人相互呼应,这是我精心设置的写实。我将油灯刻画得很旧、很黑,以示油灯的历史沧桑。此刻,油灯在画面的中央象征点亮与会领袖的心头,同时照亮红军长征的征程……这是写情。道具合理使用,让情、实交融,以少胜多。

  火盆也让人联想到遵义会议召开的季节在隆冬。火盆上跳动的火焰预示着遵义会议的抉择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在火盆上处理了一缕白烟。这是国画“镂空”的一种手法,它产生的横向线,打破了人物站立的直线,起到了不破不立的作用。我又在白烟前加了一把座椅,椅子的黑和烟的白,强烈的对比产生了版画效果,从而增加了画面的亮度。

  画“肖像群”很容易产生直线,有时就为找不到横线而苦恼。《遵义会议》中的桌布也是我寻求横线的结果。至于遵义会议的桌上有没有桌布已无法考证,但这样处理可以把影响视觉的东西遮掉,还增加了层次,找到了横线,何乐而不为呢?

  座椅是遵义会议上唯一不能杜撰的道具。所以创作时,座椅的形和结构必须正确。正确的座椅可以增加会场的可信度和时代感。我为了追求画幅漂亮,把座椅向两边延伸,让画幅产生张力,同时两边的座椅压住了整个画面,使画面稳定庄重。毛泽东站姿身后的一把座椅产生的横斜线,把毛泽东雄伟的体形衬托出来。而增加环境纵深感的办法,无疑是打开窗,让人看到窗外无尽的天地,同时,我也寓意遵义会议实质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结束王明的左倾,把领导权交与毛泽东。

  (五)秤砣作用 平衡画面

  在领袖“肖像群”的左侧边,我画了一位红军战士,他在画面上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就像一个秤砣,虽小,但作用非凡。在塑造红军战士的造型上,尽量往领袖的警卫员去靠。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依据,警卫员身着红军服,腰上系着子弹带。再让他佩戴红袖章,不拿枪。为了不让他跳进观众视角,在他背后画了柏公馆的一角。警卫员溶入柏公馆,组成灰调子。柏公馆的一角、窗外的景、座椅和火盆,这四个遵义会议上绝不可少的元素,把人物串联起来。让画面合情、合理、合作、合应,让人觉得画面真实可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