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耕云(1931—1988),上海人,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同年留校任教。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早年得到潘天寿、黄宾虹指导,1956年师从陆俨少专攻山水画。其画作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期间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大展,有的获奖,并广为国内各大博物馆与海内外收藏家收藏。1980年以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身份访问非洲四国。代表作有连环画《新生》,中国画《比干劲》、《归来》、《雁荡揽胜》、《山阴道上》等。是名画《毛竹丰收》的作者之一。
浙派代表性山水画家姚耕云的作品这两年来在艺术市场上走势良好,不但其画作价格节节攀升,而且喜欢收藏他画作的人逐渐增多。但由于该画家作品存世量不多、公开出版又较少的缘故,多数收藏者对其各时期所画作品的基本特点缺乏较深入的了解。现实中常有“以假当真”的憾事发生,最近笔者就接待过好几位不慎购进许多件姚耕云画作赝品的收藏界朋友,真是“悔之晚矣”!为了帮助有关的收藏者提高识伪能力,现根据我自己鉴定该画家作品取得的经验与体会,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辨别要点入手:
■要认真分析画面笔墨质量的高低
作为陆俨少弟子的姚耕云先生,曾跟随陆俨少学画、作画30多年。他的画既继承为师的许多优点,又具自身的艺术个性。从鉴赏的眼光看,姚先生的艺术功底着实较为深厚,他手下的笔墨运作状态精熟而深刻。笔之所到,均能“化”出婉约、秀润与优雅的韵致。他作的笔线,以中锋笔法为主,侧锋为辅。线勾得厚实而松紧有度,收放自如。他画似线似面的墨块时,往往以连续的“顿笔”(下笔快而重)落纸,故极富动态与顾盼呼应感;他用墨很追求鲜活效果,不论是长短、粗细的笔线还是或大或小的点皱,一般都看得到墨的深浅枯湿的微妙变化与对比合理的较佳艺术效果,这使得他作品中的墨韵总是显得生动而有趣。如上所述的这些艺术特质几乎都很充分地体现在姚先生的每一件作品中,这些其实都是可以作为鉴定其作品真伪的一个具体标准。尽管现在市面上出现的仿姚赝品有较多种作假路数,施伪人的“修炼”层次不一,但只要是仿冒品,细察其笔线,不是勾画成轻浮无力的样子,便是别别扭扭的使转不自然状。画面墨色的施用情形多数也都是一副灰、脏、乱或“燥”的面目,全画生发不出畅达松灵的墨韵,更谈不上有飞扬的神采与高远的境界。总结说,伪作必定存在着“笔墨功夫不到位”的问题。
以2005年春季在南方某拍卖行上拍的图A姚耕云疑伪作品为例,成品中勾画树、山头、楼宇的笔线一入眼就是疲弱无力、不见“筋骨”与法度的低质量样态,因此画中的山水景象像掉了“魂”似的缺少生气与活力,看不出有什么美感。再论此画墨色的运用,局部看它落墨无法;观全作纯粹是东修西补的做派。墨的总体施作状态分明属“低”的程度。从图A此件仿制(指造假者未用母本系臆造的作伪方式)的疑伪作品分析,该作伪人艺术素养十分欠缺,连最基本的笔墨操持能力尚不具备,这从该作品的画面形象表达、结构营造上也可明显地看出来,这些内容在后面的话题中还将被提到。观图B姚的真迹作品,笔性虚灵生动,墨彩雄浑瑰丽,整件画作的境界极其幽远。这是图A这样的疑伪作品根本不能比拟的,关健是鉴藏者要多多揣摩其潜在的笔墨内涵。
■看画上造型水准高低和总体结构是否合理
姚耕云先生早年接受过很系统严格的中西绘画基础训练,曾创作过人物连环画,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他与陆俨少的“画无定稿”、“随机生发”作画方式略有不同。在写生上他花了很多精力,因而他所画的山水作品,对于树林、山体、楼宇等的形象塑造,较注重个体的概要性、形象和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它们间相互搭配时的美感因素。他的画基本上属于“写生取材”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造型类型。或者说,他的造型特点是介于形似与神似之间,即所谓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结合。他的画还有一点很可贵,虽说它所表现的也都是常规山水画构成元素的树石、山峰、江流与瀑布这些内容,但由于画家笔墨组构手法的巧妙(整合)与独特(调度),画面构成便显“委婉曲折”起来,似能见到“峰回路转”般的美妙意境,也使得其作品不但气势雄迈,而且贯穿着一股特别畅达的气脉,这些都是画家造型综合能力强的客观体现。因此说,对造型项目的品质分析,也是鉴定其作品真伪的重要内容,关键是鉴定者对造型的优劣高下要做到胸有成竹。我们可再衡量图A疑伪作品,此画面上的树、山峰等造型,形象不美不说,结构就极不到“位”,让人产生视觉的不适感。不仅如此,该成品章法上暴露的漏洞似乎还更大些,生硬的组合和唐突的“造相”是整个画面的特点,极像是一件胡乱裁剪后的“处理品”,给此等手笔冠上“姚耕云”之名,简直是匪夷所思!
图C是不久前露面在拍卖场中扇面形制的姚耕云疑伪作品,此画的母本系出版于西泠印社1986年编辑的《浙江山水画选》中的一幅立轴作品图D。仔细对照一真一疑伪作品可知,图C成品起码存在着三大造型漏洞:一是笔线与笔线、笔线与块面的过渡与衔接不自然,协调性较差,不能产生呼应效果;二是塑造树与山峰的笔线不肯定,多处皆有重复与修饰的手迹;三是画面的组合状态不好,取势相排斥,有“聚不拢”的感觉。究其根源,便是造假者将立轴“变通”成扇面制伪时,在造型上能力欠缺使然。
那么是不是不作任何变动的“绝对克隆”作假其赝品就更逼真一筹呢?其实也未必。图E是近半年内两次入拍于南、北方不同拍卖行的姚耕云疑伪作品。即便图E的作伪有图F母本作参照(笔者认为不会只仿照一次,一定是数次),但图E画作上造型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如原作上树干的造型状态是,笔线准确肯定,直里带些曲折,每到大的弯曲处,取势很妥帖自然。而图E中树干的造型状态是,笔线不准确不肯定,全部呈曲折形,每到大的弯曲处均存在位置不“理想”与形状走样的弊病。再如山石的造型,原作上是线、墨块与点皴有机地融合使用,能体现山石体面的清晰脉络和合理结构。到疑伪作品中,线、墨块与点皴的运用便混乱了,山石顿时就少了“硬”度,形象接近土堆砌出来的“坟头”。若再仔细比照下去,图E成品上的造型“落差”当然还有许多。
■观察题款字迹的优劣与自然度
书法与中国画,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同鉴定其他许多中国画名家作品一样,审读署名姚耕云画作中的题款书法水准的优劣与自然程度如何当然也是鉴定其作品真伪的一项仅次于笔墨与造型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该画家写于画中的题款字迹,不但字写得有水平,而且与画面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构成关系,可理解为作品的章法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姚耕云先生的题款书法与其画的共性是较多的。一是其笔法都系偏于内蕴的路子,行笔相对较慢;笔势圆润婉约锋芒少露;笔线能沉浸入纸。二是结体多略带些“拙”意,字形扁多长少;常见以圆转的结构组字。三是书写款字时一气呵成,字的大小搭配自然生动;字字映带呼应;疏密开阖效果颇佳。可市面上所见的姚耕云画作赝品的题款字迹多数都是笔线无力、结体“造作”甚多。即便有个别字形能仿得像几分的,也没有见到有将题识通篇的行款(指字的间距、错落状态)与气势能假到像那么回事的。因此说,能看“字”的人,鉴别姚耕云作品真伪的把握也就大了。
像图A画作,从题款字迹的笔线质量、单字结体与字的全部编排模样看,它分明是全无“分寸”的劣等手迹。图C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炮制者固然单字的形仿得好一些,但由于字面布局重新编排得欠功夫,“变通”乏术,故整体气息就不连贯,款字像一盘散沙。最能说明本话题问题的则是图E上的题款,尽管操作者是对照的摹仿,其结果却是:单字结体的小差异,造成了全篇字迹的涣散感,影响到整件画作的章法严谨性。造成款字与画少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归根结底还是作书作画的基本功问题,书画鉴藏者们千万不能心中无数啊!
还有一事我要在此附带告诫大家,现在市面上不时会出现一些有姚耕云上款(作品受者)的所谓名家作品。既有潘天寿,也有陆俨少等名家的,其实多数皆非真迹。望大家引起足够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