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赏析
3  4  
PDF 版
· 馨香袅袅 技精艺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馨香袅袅 技精艺湛
熏炉艺术赏析
■叶 玉
  熏香即熏炉,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以熏香的器具,汉代刘向在《香炉铭》中言:“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仿若可见,袅袅青烟,悠悠升冉,香气弥漫四野,藏不住的幽思漫溢而出。香熏的造型多样,精巧古朴并存其中。早在北宋吕大临《考古图》中就有皇室和私人铜炉录入,图形描摹精美,加之评介的只言片语;而关于炉的专著则是出现于明代中期,如《宣德鼎彝谱》、《宣炉博论》。

  熏炉主要分为器盖、炉身和足三部分,炉的底座常做圆盘形或圆圈足形,盖上则饰以连绵仙山以及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盖上镂孔以使香气四溢。炉身则有长有短,短者多为较粗壮的柱形,兼有人形等;长者如未央宫竹节熏炉,竹节形柄从炉身纠结蟠龙而下,分成五节,并刻枝杈为饰,并上端生发出三盘龙支撑炉盘。此为现存可见的最早的高柄形熏炉。通体鎏金银,盖如博山,透雕镂空,雕工精湛,装饰堂皇。就其装饰主体而言,中国文人历来崇尚竹子,他们以竹枝的挺拔直立来表达自己清高脱俗的胸襟和趣味,明清以来画家更是常用竹为主题进行创作,而这件明代铜炉竹节熏炉,通体以竹为饰,造型遒劲的竹根为盖钮,盖上饰镂空的竹叶竹枝,四足是片形的竹节,以竹枝竹节相连,底座是竹节环绕,镂空的松竹梅图案居于底座中央,设计奇巧,错金错银,交相辉映。竹叶、竹枝、竹根的运用将装饰与实用合二为一,相得益彰。既显示了明代工匠匠心独运的高超设计技巧,又展示了明代出色的铸造技术。

  另一方面,熏炉种类繁多,质地上主要分为金属和瓷器两种,以博山炉(盖上饰传说中的仙山博山,因此得名)和豆形炉为主,而不同朝代的熏香器具又各具魅力,别具一格,如明代的铜质精良典雅,清代的装饰繁花似锦。专为燃烟的香熏早在西汉前期就出现了,瓷器熏炉出现于东汉,盛行于东汉后期,加之当时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兴盛,更加促进了香熏的发展,增加了熏炉敬神礼佛之新趋向。就其形制而言,如博山炉则是仿汉代铜炉形烧制,盖镂成山形,刻以云纹、人物等类为装饰,底座为盘形,盛行于六朝,而以西晋青瓷最为精致。东晋青瓷香炉趋向上尖下圆的圆锥状、镂空花、顶部小口状短颈或广口无颈。隋唐以三彩兽足炉、绞胎五足炉为代表。这件唐代作品为198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鎏金鸿雁纹银香球,香球在唐代流行一时,或系于袖中或挂于室内、悬于床帐内;炉、盖均为半球形,中部由器盖钮可以开合,熏内有大中小三层活轴相连的同心圆环,造成机械平衡,使熏无论如何旋转,悬于三环中心的焚香盂总保持水平状态,故又称“悬心炉”。北宋以来佛教焚香流行,熏炉又分化出一个新品种——无盖的香炉,而带盖的熏香则继续沿着自己的发展足迹自成体系,多出现兽行熏炉,生动别致。到了明清一代,熏炉发展日新月异,品种繁多,可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当时明清文人雅士书室之内多燃香,读书习字,营造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氛围,熏炉也多多少少夹带了王侯贵族和文人骚客的心灵寄托,“夜寒不在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而珐琅工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以后,就随之出现了珐琅熏炉。这件香熏整体工艺精细,外表施以蓝色珐琅釉,缠枝莲3层12朵,掐丝珐琅彩色,填釉饱满,色泽鲜艳华丽而不失稳重,纹饰流畅,虽然唐代出土的文物发现数件银质悬心炉,而明代早期掐丝珐琅悬心炉此为仅见。

  熏炉不仅以其出色的技艺在工艺史上飘出缕缕清香,不经意间留下馨香,而且其独特的韵味也潜入了文人雅士的诗句词曲中,“竹避窗中影,香回炉上烟”(南朝梁刘考威《怨诗》),“溢溢炉香初犯夜,离离花影欲摇春”(宋苏东坡《台头寺步月得人字》)……成为享受性灵生活的一部分,更加增添了熏香沁人心脾的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