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9版:画家
3  4  
PDF 版
· 四明山的歌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四明山的歌手
——介绍边云的山水画 □肖峰
  一方水土,孕育了一代新人。四明山的明山秀水孕育了一位余姚的优秀山水画家。他笔名边云,自幼生长在山乡农村,祖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画工,许多雕梁画柱均出自这位多才的艺人。小边云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其教,嗜艺如命,也能画上一手的好画。不论是上学或从军皆与美术结缘,都是单位的美术骨干。1978年自部队转业回家,故乡的山川又唤起了他童年的丹青之梦。近20年来,创作了近千计的国画山水佳作,如《绿雨》、《四明早春》、《垂钓图》、《飞瀑鸣泉》等等,圆了他童年的梦,令人高兴。

  边云原名潘海苗,说起他的笔名,还有段故事。他说:“我从小喜欢天上的云,它像山、像水、像动物、像地上该有的东西。它给我以无限的想象。”后来在空军的气象图上认识了各种云的名称。远方不显眼的碎积云叫“边云”,于是他起名为“边云”,以自勉。

  说起云,他在谈到自己审美经验时讲:云真像生动的山水画。一般人看天上的云可以产生无限想象,画画的人观察云可以看到急剧变化的物象,同时看到迅速急驰的笔墨,看到无与伦比的气势磅礴。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转换角色极快,但往往与地上之物有着惊人的相象。从朦胧到清晰虽只几秒时间,但足够你从物象转换过程中找到似是而非的表现定位。这种动态的表现对象,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随意性,天上找不到一处刻板的点线面。

  由于云有着与地对应的无穷变化,所以长期观察会产生很多联想。作品的主题意识也可融在其中。情与景的对话也较容易,天上的神来之笔也自然会在纸上流露,灵感也随时会出现。

  边云的这一感受很有道理。正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大师王朝闻同志所讲:“某一感觉器官与当前某一对象发生联系的时候,不单纯是当前这一主体与这个客体的联系,而且有主体过去的感觉实践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条件即感觉经验,在此刻与当前的感觉对象的某些特点之间,发生了特殊的联系。……记得上世纪40年代我在正定农村,一位同志偶然坐在窗台里,立即引起我好像看到一幅画的幻觉。如果我没有看过带画框的画的感觉经验,这样的感觉恐难发生。……”这段话证实了边云在观察云层时,从中察觉到许多山山水水及各种千变万化的幻觉形象,是基于他儿时就日夜相伴的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大自然,没有这种感觉经验,是不会在他观云时再现那些幻景的,这说明了“云真像生动的山水画”,是源于过去的生活经历。

  边云是一位勤奋而善于钻研又虚心好学的学子,他在观云时不仅能从中见到山水(自然再现),还能见到不同的山水“画”面(再现自然),说明了他阅读并临摩了许多山水名画,从优秀传统中得到启示并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因而才能观云时再现类似的画面。在师造化、师传统的同时,他没有局限于某人某流派的模仿上,而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将传统笔墨融为自己的语言去表现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尝试运用各种水墨技法(尽管尚不成熟),但毕竟是自己的语言,是实践的结果。他笔下的山水隽秀、优美、清雅、空灵,表现了锦绣江南自然之美。边云的画,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笔墨的随意堆积,而是移情于画,在画作中融入了自己对故乡四明的一片深情。许多画幅是他童年牧牛时用骑在牛背上的角度去摄取的镜头,因而“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谢赫语),这种对故乡的情怀,牧童的心态,宛如一曲曲浙东的山歌,环绕山梁,荡漾姚江,激励着自己,也打动着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是难以落笔的。情,这是“为画之本”,这是别人难以代替的精神支柱,但愿边云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要素,并在今后创作中坚持下去。

  “业精于勤”,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没有超强的毅力和勤奋,是难以达到目的的,他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孜孜不倦地默默耕耘。边云年方花甲,他以“六十小弟弟”,拿16岁的心态步入画坛,前景无量。“艺愿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他是我老战友陈延武介绍的入室弟子,出于对亡友的—分特殊怀念,期望边云艺术上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