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画家
3  4  
PDF 版
· 诗意与现实品格
· 陆一飞大师兄周年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诗意与现实品格
——陆一飞的山水画
  陆一飞先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几十年来,他勤奋而执着地在山水画领域进行探索,创造了自己的个性艺术面貌,为繁荣山水画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

  陆一飞字挹斐,1931年生于浙江余姚,祖籍慈溪,自幼在家乡受文化艺术熏陶,爱好绘画。50年代他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因在业余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突出才能而被选送到浙江美术学院深造。后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拜吴湖帆、陆俨少为师,专攻山水。由于有多方面的艺术基础和得益于勤奋的钻研,并有艺术悟性,终于跻身山水画名家之列。

  陆一飞山水画的鲜明特色首先在于它的现实品格与精神。20世纪以来,传统山水画面临社会巨大变革的压力,力求在艺术语言上进行革新以适应社会大众新的审美需求。从题材内容上,山水画家一改以前模仿前人稿本的旧习,毅然从画斋走到户外,把目光转向大自然,去观察、体验和写生,赋予山水画创作以新的生机和可贵的现实品格。这一趋势在北京、江苏、陕西、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画家的创作中均有所反映,陆一飞的老师吴湖帆、陆俨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成绩。这自然深刻地影响着陆一飞艺术创作的走势。何况陆一飞在基层工作的一段经历,对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有较为深切的体验,他对自己山水画创作道路的选择就更是十分自觉的了。纵观他一生的艺术道路,他一直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表现祖国山河面貌的巨大变化,包括城市旧貌换新颜的历程。他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到各地浏览、写生,足迹遍及秦岭、五岳、黄山、三峡、西双版纳以及海外等地。他的作品有的是在直接写生基础上的创作,如《井冈山朱砂冲》、《版纳村寨》、《台湾日月潭》等:有的则以古人诗意加以发挥的作品如《凄清临晚景》、《巫山高》等。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创作,他都有感而发,而不是凭空写自己的想象。陆一飞的山水画既注重向大自然学习,更注重艺术境界。他在山水画创作中之所以能如此自由地选用古人诗词作为题意,说明他在古代文学特别在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寄情山水的诗和画都讲究意境,它们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力量,主要不在于对实景的描绘,而在于写景中包含的情,即诗意。创作者要用诗人的眼睛和心灵取景、写情。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凄清临晚景》,取庾信晚秋诗意,画面上除写萧杀的落槐和房屋以及荒凉、空旷的山峰外,重点写“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的意境,以突出晚景的凄凉和冷清。又如写唐人诗意的山水画《巫山高》,用巧妙的构图略写远处的山峰、云彩和树丛,重点通过奔泻的瀑布描绘“惊涛”、“乱水”,以反衬巫山的高不可及。这些山水画取意古诗,但画中情景都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有很高的艺术真实性。

  陆一飞在写生基础上加工的山水画也同样注重诗意和现实性的结合。如《井冈山朱砂冲》,用朱红意写远山,近景用点擦皴染画出陡峭的山峰和奔泻的瀑布,用来交待朱砂冲哨口的险情。《台湾日月潭》的构思和布局匠心独运,前景的芦草和远景的云在暗示日月潭水面的广阔,而潭的主体部分也用富有变化的笔墨描绘得有实有虚,更加强了湖水开阔印象。总之,在这些写生山水创作中,陆一飞写景而不拘泥于细节的面面俱到,侧重写势、写意和写情。

  在陆一飞的山水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他的故乡余姚、慈溪和他的第二故乡上海日新月异变化的过程。他先后举办过“陆一飞乡情画展”(1996年)、“陆一飞上海画展”(1996年)、“陆一飞慈溪风光画展”(2001年)等。他对养育自己的故乡余姚怀有特殊的感情,生前曾十余次赴故乡写生与创作。他笔下的四明山顶的四窗岩,四明湖、白水冲瀑布、胜归山宕、大岚竹海、陆埠蓝溪、石门、龙潭、五桂楼、龙泉山、通济桥、舜江楼、中天阁等,都寄寓了他真挚的感情。他说,他是由于“目睹时代进步,山河巨变,激发创作灵感”才动笔创作这些画幅的。陆俨少先生用“画出家乡一片情”来评价这些作品,是非常恰当的。

  陆一飞描绘上海新面貌的作品属于“城市山水”类型,创作“城市山水”是新时期以来许多画家的新尝试。陆一飞十分敏感上海城市的变化,早在1992年起,就产生了画上海新面貌的念头,并见诸于行动。他带着速写本和照相机近百次地到工厂、街道、建筑工地去体验生活和搜集素材。在“陆一飞上海画展”上,他的作品《流光溢彩》(杨浦大桥)、《长虹卧波》(南浦大桥)、《长街闹市》(南京路)、《旭日东升》(东方明珠)、《外滩早春》、《蒸蒸日上》(宝钢)、《莺歌燕舞》等几十幅作品,受到画界和观众的好评。人们赞扬陆一飞关注现实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赞赏他精湛的技巧。他的每一件作品的创作,是从数十幅小稿中提炼而成的。为实地观察交通民警的敬业精神,他冒着大雨在一座天桥上站立一个多小时,最后创作了表现这一主题的画作《风雨无阻》。针对不同的题材和描绘的对象,陆一飞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有的作品兼用笔墨和色彩,有的则主要用水墨,用少量淡彩渲染,总之他从画面表现力的需要选择手法与技巧。

  写到这里,需要指出陆一飞山水画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在中西融合上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对油画和版画均有所研究,具有很好的西画造型与色彩的功力。专攻山水画后,他加强了书法和传统笔墨的修养,在钻研古今山水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善于把西画的一些手法融在山水画创作之中,以加强艺术表现力。诚如程十发先生在评论陆一飞山水画的文章《读画小记》中所说:“……东西方艺术之交融犹如江河入海,蔚成雄观,惟作者之修养与选择耳。……陆一飞画师投名师,广览古今中外山水画名作,博集大成,自为一家。”陆一飞之所以能驾驭自如地运用西画一些造型技巧和色彩来为我所用,全靠他的胆识与修养。

  陆一飞先生正值创作旺盛期突发疾病遽然离世,这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人们在十分悲痛和惋惜之余,惟一感到欣慰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杰出的山水画艺术创造成果,以及用艺术表现时代风采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中国山水画史会记住陆一飞的名字。

  邵大箴

  2006年8月于中央美术学院

  

  笔者附记:2005年10月11日笔者与北京画界一行数人应宁波市人民政府邀请参加宁波市美术馆开馆展览仪式与“现实主义艺术研讨会”,展览仪式结束后市政府设午宴招待来宾。入席时,我们与邻近不相识的朋友相互致意。坐在我左边的一位面色红润、身体壮实的老年朋友自我介绍说:“我是上海中国画院的陆一飞,小陆一飞”(他因与浙江已故老画家陆抑非姓名同音,而且陆抑非初字也是“一飞”,故做此解释)。我把一飞先生介绍给坐在我右边的詹建俊先生。席间频频交谈,散席时,彼此友好道别。不料数小时后传来恶讯:一飞先生在返沪途中突发心脏病故去。我们不胜惊愕和悲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今回忆这段相识经历,唏嘘不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