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4版:画家
3  4  
PDF 版
· 热情洋溢的色彩世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热情洋溢的色彩世界
□周韶华
  对待艺术的虔诚,可说少平兄是位如醉如痴、如颠如魔的执着追求者。数十年来,他不顾生涯坎坷和岁月蹉跎,始终把艺术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勤奋不懈地进行笔耕。正是这第二生命的精神支柱,支撑和滋润着他的内在需要,志诚通乎金石,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一步步地走进了艺术殿堂,终于建构起自己的独特的水彩世界。

  每当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们西上彝陵,直穿巴山蜀水作水彩写生的情景时,清晰可见的场面便浮现于脑海。诱人的白帝城朝霞,巫山云雨的魅力,发思古之幽情的月涌大江流,杜工部的感情诗篇,大自然神工鬼斧的创造,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都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播下了种子。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少平与我在武汉美术协会共事的数年中,他言必谈色彩,话必称道印象派。我们对话的题目,大都不离印象派的巨匠,对梵谷、塞尚、马蒂斯推崇倍至。要么就是对齐白石、林风眠高谈阔论,并且津津乐道于石涛、八大山人。此外,再也想不起还会有什么离经叛道之论。那时能够看到的西方绘画资料是有限的,但不知他从何处购得一本印象派的原版小册子,惊叹不绝,如获至宝。他不仅从中发现了色彩的价值,找到了参照系,似乎也寻觅到早期追求的意笔神韵,齐白石的减笔大写意,吴昌硕的以书入画,民间艺术的响亮色彩和林风眠中西融汇所给予的启迪。有了对东方笔墨神韵的心领神会,有了对西方色调的接通,二者一拍即合,形成了陈少平的艺术风格。

  由此可见,单一的艺术成因,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伟大的艺术成就,都是多元互补的结果。横向渗透孕育新的品种,杂交产生新的优势,艺术上新的创造离不开新的综合,只有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才能成为大手笔。

  少平兄对中外水彩画家的研究是极其深入的。他以为,水彩画自杜勒以后,在西欧代有名人,泰纳、波宁顿以至佛宁特这些人,都忠于写生原型,也注重用水用笔,笔触也很精到,但他们都牺牲了对主体情感的抒发。现代有个魏斯,用蛋彩画细腻的质感,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他相当佩服我国已故的李铁夫先生。李先生的水彩画把中国的点线构成与西方的块面构成结合得体,完全是意象造型观念,追求的是写实的神彩,对他影响很大。

  他从五十年代画水彩时起,就不走前人脚印,不求再现对象的逼真性,而是把水彩当作书法一样,任意地挥洒,追求的是东方的意笔神韵,形成了自己默写感受的意象语言。他并不在意于向观众诉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倾注的是一腔热情,是同观众的感情对流。全凭情之所钟,天地生色,情意在先,成形在后,以快捷的笔触表现出一种音乐节奏,谱写的是一曲曲色彩明快的乐章。尤其是在访问美国归来以后,更加坚定了化泼墨为泼彩的信念,放笔抒怀,笔触是情感的笔触,有生命的笔触。色彩是情感的色彩,有生命的色彩,情真意切,色彩本身已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升华为一种更高境界的意笔神韵——陈少平塑造了一个轻松明快、宁静而又率真的艺术世界。

  二OO四年十月十八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