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评论
3  4  
PDF 版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刘杨的彩墨山水画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何如珍
  艺术创作中,人们谈得较多的是个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而艺术的个性,则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剥离出来的,因为,中国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传承、自律和自我创造,这种个性和共性是永远的统一和协调。唯有在传承、自律和自我创造的艺术道路中苦苦探索和发现的人才有可能得丹青之妙、传翰墨之香。

  刘杨的彩墨画以山水画为主,视域很广。他不仅能“尽精微”地描述自然景致,也能“致广大”地表现天地造化的宏伟与神奇。我们毫不怀疑“生活”在刘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生活是真实的,因此,生活基础上的绘画艺术也是真实的。他生活在庐山脚下,自称“庐陵人”,沐浴在“青云谱”的晨曦中,赣江边“滕王阁”的晓风朗月赋予了他绘画艺术独特的禀赋和灵感。

  彩墨画,在中国画里,是指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更为丰富、明快、鲜亮。近代画家林风眠的创作是典型代表。他借鉴西洋绘画色彩的光色,使用中国画宣纸与水墨加色表现自然景致。后来袁运甫、黄永玉、吴冠中等人做了大量的探索,将此画风发展延伸。刘杨的彩墨山水画,总体印象是朴拙之美,自然之道。朴拙,乃画外之像;自然,乃画中之境。他绘画的朴拙之美,来源于他的绘画语言。首先他对山形的塑造采用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和西洋绘画的光影块面,即“形拙”。“形”为山之体貌,“形”也为山之气势。《圣朝名画录》评李成的画:“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在刘杨的《万壑松风》、《姑苏水巷》等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西方的块面造型观念在传统中国笔墨中的嫁接。画面既有厚重深邃,也显得空灵俊秀,虽然山体的笔墨严谨缜密,但云雾缭绕处却让我们舒缓和惬意。显然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注重装饰艺术教学和现代西方素描教学体系而形成的特色。刘杨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又在江西美术出版社工作,白天忙于编审,晚上研习丹青。一方面浸染中国画传统,同时又能把握现代意识,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彩墨山水画世界。

  他的绘画色彩也突破了传统的“随类赋彩”观,而注重色彩的冷暖感觉与形体空间相协调,即“色拙”。如《长城金秋》、《雪山夕照》等作品。色彩易俗,故为古代一些文人排斥。刘杨彩墨山水绘画中的色彩,以淡逸冷峻为长,淡逸而清新,冷峻不孤寒,这是我们并不应排斥的一种山水之境。

  刘杨绘画的自然之道,体现在画之境界。古人绘画很重视自然之境。明代画家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华山乃造化之境,其真境也。在刘杨的彩墨山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山水,而是自然山水之境。如《云涌青岫》中的静谧山境;如《云绕玉屏》中的浮动山境。如《朝霞峰绕》中的明朗之境。同样是对云山的描绘,也有各种不同的境界。如《万壑松风》的虚云之境;《碧云秀峰》的实云之境。新近见到的刘杨彩墨山水,如丙戌年夏作的《雨霁青峰》,更彰显了他对笔墨、色彩、空间营构的思考。山体的块状结构,远山的笔法交叉铺陈,有如素描的线条意象,色彩淡逸晕染,冷峻不寒;打破了以往正方饱满式构图的特点,采用长方式构图,画面留白处增多,远近景致错落有致,更凸现山水空灵之境。大自然突忽变幻的神奇,在他的画中是如此沁人心脾,豁人耳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